今日入伏,己亥年的初伏。 夏至三庚入伏,查万年历可知,今年夏至日是6月21日,按照传统的干支纪年,为己丑日。随后6月22日是庚寅日,7月2日是庚子日,而今天,7月22日是庚戌日——夏至日之后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伏天开始了。 为什么这么计算三伏天呢? 古人观察到,四季轮回,秋天属金,冬天属水,春天属木,夏天属火,从秋天到来年的夏天,都是五行相生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单单从夏天到秋天,火到金,时间上是顺承下来的,但是五行关系却是火克金。金畏火,所以要在夏秋过渡阶段金气最旺的日子里静养,让身体慢慢适应天地之间能量的大转换。十天干之中,庚辛属金,且庚为阳金,所以定下来数庚日来确定伏天。 夏至日第三个庚日确定为初伏日,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确定为末伏日,中间可能有一到两个庚日——天干一共十个,所以相邻的庚日相差十天,像今年这样,初伏日和末伏日之间有两个庚日,因而今年的三伏天一共40天,中间两个庚日,一个名为中伏日,另一个名为闰中伏日。 不管有没有闰中伏,三伏天都在每一年里的夏末秋初。这段时间的五行属性,应当是归于土。《内经》里对于五行和四季的对应关系,两种说法并存,一种说法是土不主时,但是寄旺在四季之末各18天。比如立秋前18天,是夏末的土旺之时,其余季节,道理也一样。土气寄旺于四季末的说法,强调的是五行运化都离不开土。另一种说法,以每年夏末秋初为土旺之时。万物经历春生、夏长之后,要到达秋收、冬藏,离不开长夏时节的化气之功。化,是植物结下种子,动物孕育下一代,天地之间弥漫的氤氲——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化气不当令,秋收肯定受影响。 不幸的是,今年己亥年,土运不及(理解这句话,请参考《零基础如何入门五运六气?》),经曰:
具体到己亥年的三伏天,初伏时仍在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内:
中伏到末伏大部分在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客气少阴君火)内:
综合经上的说法,三伏天前十天受客气厥阴风木的影响,风太过,人容易有肝胆一系的疾病;之后三十天(今年闰中伏)受客气少阴君火的影响,暑热暑湿会更重一点,而且整一年的土运不及,“化气不令”,会在此时表现得很明显,人就容易有黄瘅、胕肿等脾胃一系的疾病。 仔细把玩经义,我隐隐感觉,此中关键之处,正在“化气不令”四个字。临证日久,我逐渐认识到,化,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当此流年,天地之间,化气不令,人体内的化,也得打折扣。 经义昭昭:大肠者,传导之官,化物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变化出焉。至少对于饮食,我们将吃进来的食物,粉碎成小块,进而化为自身的气血,都离不开肠胃的参与。如果吃得太快、太多、太寒、太辣,肠胃负担太大,化外物不及时,积食转瘀热、痰湿,都很常见。值此化气不令的初伏日,我们养生之要,先节饮食——把饮食的节奏放慢一点,自然就会吃得少一点,身体负担少一点,化得快一点,轻松一点。 要及时化掉的,不仅是食物。 前段时间,灸馆来了一位客人,自诉身体不适合艾灸,此前灸完第二天就牙龈肿痛(确定是灸而不是烤肉)。把她的脉时,心脉如有小片刀割过的感觉,仔细问她的病史,没有心脏实质的问题。保险起见,给她选了内关穴扫灸。灸了不到半小时,就听得她的哭声在灸馆回荡。自诉不能艾灸的她,忍不住下午还在灸馆继续灸,灸的过程中,眼泪、鼻涕、打嗝都没停过。灸后再诊脉,心脉已平和许多,她也坦诚地说自己这几十年来遭受过大的家庭变故,一直隐忍到现在——隐忍着,伤口一直在的。遭遇过的情志冲击,没化掉,一直以来都是她身体的负担。 身在娑婆世界,岂有情不深之人?情至深处,每每受伤。试以冬至一阳生比拟人的出生,那夏至后的三伏天,差不多是人到中年了。秋前夜雨,一盏孤灯,谁没个前尘往事萦绕心中?但真得学着去化掉彼时受过的种种伤,否则,人生往后的秋冬,说不定会颗粒无收。君不见,中年男子不堪家庭重负,选择轻生吗? 化掉情志之伤,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做到的事。那就借助一点外力吧。调神之功凸显的艾灸,往往是很好的选择。一般说来,情志病常用以下穴位:
至于饮食过度导致的食积,往往是脏腑推拿配合艾灸效果更好,此时艾灸宜选用脊中、肚脐等穴位,通调肠胃,导滞消积,让身体恢复常态。 谢谢你看到这里,今天是初伏,祝你化掉一起外来物,过得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