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嵘

 坏人彭 2019-07-12

琴的形制,从大体上看,唐琴比较圆一些,宋琴比较扁一些;唐宋琴大多数比较宽大而厚的,元明琴大多数比较短小而薄的。《金陵访琴录》上说:“鉴琴者,旧有唐圆宋扁之说,所谓圆者,非厚而圆也,更非周三径一之圆也,乃底如仰瓦成扁圆耳。所谓扁者,非扁如平板之谓,乃面弧较低,而底平如水也。但底如仰瓦,未必定为唐,因后人有仿制者,而底平如水,则敢断其非唐,因唐无此制也。凡底平而题为唐代物者,均赝也”。至于部分鉴别,则有以下各种:

一、唇:唇是龙池凤沼内际之边较高的部分,它是节制琴音,不教音直达出来,而发出一种回旋的余韵。这种制法,唐代琴是有的,唐以后失传了。《洞天清录》上说:“雷、张制槽腹有妙诀,于琴底悉令窪如仰瓦,龙池凤沼之边令有唇不直达,故声有所匮而不散,余尝见毕文简公张越琴,于池沼间指探之,果如此”。按雷、张都是唐代造琴名手,雷是四川雷霄,张是江南的张越。


二、徽:琴上面十三个星星叫徽,《唐国史补》上说:“蜀中雷氏斫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徽,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按先哲安徽,非常慎重,位置准确,大小适当,既圆且平,坚凝美观。因此,三百年以前的琴,绝大多数徽位是准确的。间有不准确的,可能是后人重修时,把岳龈的位置弄错了。也有故意安错的,例如康熙辛未年(1691年)裕亲王珍赏琴,四五七八徽,都差一二分。这可能是王门琴人故意作祟,又证明了裕亲王不会弹琴。


三、池沼:就是琴底下的龙池凤沼,也就是上下两个洞,池沼普通是长方形或圆形,也有十字形,见谢叠山“号钟”琴。更有上圆下方的,见“潞王中和”琴。《乐书》上说:“秦始皇用玉尺(三尺八寸二分)一池。司马相如用后晋尺,长三尺八寸六分半,一池。……嵇康用魏中尺,长三尺七寸,一池,……梁千面用铁尺,长三尺九寸三分,无池”。近得一琴三个圆池,中池在足上,已填补重漆色有断纹,初疑是一圆章,拟磨出,后经详细测度,此池居两池之中,填痕可以内探知,始知是一圆池,不是印章,三池琴各种书上没有记载过,岂原为一池琴,经后人补填,另开上下两池歟?惟此琴为连珠式,连珠式始于隋代李疑,以琴式论,此琴纵系一池琴,绝不能超过隋代以上,以音韵木质形制论,又不在宋以下,定为唐初物,较为近理。又琴腹内部容积宜适度,大则发音空洞,小则发音沉细,皆非所宜,以四指就龙池横探之,适能容指不太紧者,为宜,如指不能入,发音多不佳。


四、冠角:冠角也叫焦尾,普通两边镶嵌着硬木,这硬木也叫冠角,它的花纹,愈朴拙愈古,愈文饰愈今。《金陵访琴录》上说:“冠角起槽,边缘若双勾,此等冠角,明末清初琴多用之,明以上无此制,清代修琴在外,但总有痕迹可验。盖冠角愈朴则愈古,愈文则愈今,余藏小春雷及碧天凤吹二琴,冠角只两片平木耳,毫无雕饰,是其证明。但古朴与粗劣不同,后人仿制者亦易辨”。余曾见明代弘治甲子年(1504年)宦官李崑制琴,冠角是捲云形。又崇祯己巳年(1629年)潞王朱常淓制琴,冠角是环云形,底有双星,又名虎眼。至雕饰更花的,均清代制的。


五、轸:琴额下面七个轴,都叫轸,它是松紧弦的关键。普通是硬木造的,古代用竹根或用玉,古竹根轸,现已绝迹,惟玉轸尚能见到。凡是玉轸有直孔的,也叫通天孔,都是晚近琢的。没有直孔的,都是清代以前琢的。清宫所有藏琴,玉轸都没有直孔,可以证明。近人有把古玉轸,新琢直孔的,鉴者宜注意及之。此项与鉴琴本身,没有多大关系,附在这里,以供参考。

六、长阔:琴制宽大者,发音宏亮,窄小者,发音清实。大小随时代增损,厚薄因爱好转移。故唐琴宽大而圆,宋琴宽大而扁,元短而厚,明短而薄,此其大较也,并非绝对的。但琴长过三尺九寸,音多泛嚣,而在三尺七寸六分左右,又多过实。不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