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对恋爱里“坏事”的预感那么准?

 婚恋指导 2019-07-12

有这么一句俗话:

“好的不灵坏的灵。”

这也是我的一部分委托人会遇到的问题。

常有委托人会问我:

“为什么我预感会和TA出问题总那么准?”

其实,

我想说的是,

并不是你预测的准,

而是在你开始设想的这个过程中,

就已经确定了最后的结果。

“不担心”,

也许才是爱情中最难达到的境界。

01

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墨菲定律?

“如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这是爱德华·墨菲提出的“墨菲定律”原句,被称作是20世纪西方三大发现之一。也可以看成是西方版的“好的不灵坏的灵”。

其实,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都会受到墨菲定律的影响。

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在处理某件有关于你们两个人的事情时,TA并不在场,所以,所有的决定和选择就会落在你的头上。即便你非常努力的想要去考虑周全,即便你非常想做到最好,想要避免引起对方不舒服的感觉。

但最后你所做的选择,以及事情的结果,多多少少都会让TA觉得有点儿接受不了。于是,你们开始起了争执,开始吵架,亲密关系也产生了裂隙。

这就是“墨菲定律”的直接影响。

除此之外,每段亲密关系中,都会受到一个心理学原理——“吸引力法则”的影响。

“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够在46亿年的时间里保持着运转的状态。”

虽然这个理论看上去非常“玄幻”,但事实就是如此。

回想一下,小时候过年去亲戚家串门,明明心里一遍又一遍的想着“千万不要被问成绩、千万不要被问成绩”,可在亲戚家的饭桌上,还是免不了被问的命运。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的最直接体现。

因为这种“意念的能量”是非常纯粹的,所以,它并不会分辨“要”和“不要”,只会接收并且反馈给你“被问成绩”这样的信息。

所以,“被问成绩”就是你吸引来的,或者说,这就是把假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同理,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你每天都在念叨着“爱情不要出问题”,那你的爱情必然会出现问题。因为吸引力法则并不能分辨“要”或“不要”,只能接收到“出问题”的信号。

简单来说,你确实是有把假想变为现实的能力,而亲密关系中的大部分困扰,就是这样来的。

02

“我都是为了你啊!”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在情感委托中非常常见的——

“我明明是为了你,怎么最后还是被分手了呢?”

因为这样的问题找到我的人,也不在少数。那么,就来分析一下这个“为了你”,在本质上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

从起因上说,为了对方好,是一种最基础的亲密关系防御行为。

怎么理解呢?

一般来讲,会产生“我要为了TA好”这样想法的人,都是非常惧怕分离和破裂的人。正因为害怕对方会离开自己,所以才会产生“只要我对TA好,TA就不会离开我”这样的想法。

这就是一种简单的“防分离式防御”。

但是,这也仅仅是看上去好像有道理,而已。实际情况,恰恰是相反的。

如果说,在亲密关系中的其中一方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并且将其付诸行动的话,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局面:

A无条件的为B付出,什么事情都依从着B来进行。而时间长了之后,B反而会试图离开。

在这种感情状态下的A,就是一个完全的、被困在爱情里的“讨好者”。

但是越讨好,只会让自己的价值感越低。当价值感开始直线下滑的时候,也就是对方开始产生厌倦、厌烦,并且想要离开的时候了。

除此之外,我常说:“感情是两个人共同经营的事情。”

当你开始“为了留住对方”而一味讨好的时候,就已经在亲密关系中丧失自我了。两个人的关系,少了一个人,完全依存于另一个人,那这段关系走向消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在一段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让真实的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确实的和对方共存,才是一段关系能否长久的关键所在。

总之,如果你投入到一段感情中,那就让自己的全身心都去体验和参与到这段关系当中去。与其每天设想不好的事情会发生,不如让自己学着享受亲密关系来的实在。

虽然说,“不设想、不担心”是一个非常难以达到的层面,但也不是不可能。如果你能读懂对方的心理,如果你能了解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爱情其实很简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