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分钟泰国短片《菠萝冰棒》温暖千万人: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瑞思英语 2020-11-12

近日,#父母生而不养将被惩戒#成为了热议话题,引发了网友对于家庭教育的广泛讨论。

相信大家还对前段时间上映的《何以为家》记忆犹新,而今天Professor要和大家分享一个与家庭教育相关、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小短片——《菠萝冰棒》

故事讲述的是:女儿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跟着母亲长大。母亲没有念过书,没见识,没远见,更没有大视野。母女俩靠买水果艰辛度日。

不过,因为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女孩一直都在积极健康的成长着。

有一回,小女孩想切菠萝,但不知如何下刀。妈妈见状没有说什么,只是拿起一个菠萝,慢慢切给孩子看。小女孩学着妈妈的样子,顺利切开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菠萝。


夏天来了,孩子们开始吃冰棒。但小女孩没有钱,吃不起冰棒,只能偷偷看着别人咽口水。

母亲看见了,把菠萝切块,插上一根竹签,冻在冰块里,次日拿给女儿吃。

她说:“这是菠萝冰棒。”小女孩觉得美味至极,说:“太好吃了,妈妈,我们应该把它卖出去。”

妈妈没有反对。她任由女儿背着冰棒箱,去叫卖。但没有一个人买小女孩的菠萝冰棒。

她沮丧地走回来,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没有人买呢?”妈妈没有直接说答案。她说:“那你该自己去菜市场,看看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

小女孩去了菜市场,细心观察其他小贩。她听见了吆喝,看见了广告牌,知道了如何宣传自己的优势。

她回到家,拿起一个纸板,画上菠萝冰棒的图,写着:雪糕菠萝冰激凌,每口好滋味。然后一路吆喝:5块一根,10块三根。她的菠萝冰棒被一抢而光。

母亲看见此情此景,欣慰地说:“未来无论发生什么,我也相信她能过得很好。”

影片中的女孩为什么如此自信积极?

因为在母亲的教育下,她懂得了人生得由自己去探索,去试错,去纠正和负责。而她的母亲也是这样做给孩子看的!

这个短片的原型Achara poonsawat在长大之后,获得了Sarnrak项目奖学金,完成了本科学习,过上了理想的生活。

短片末尾,导演放上了一句话:家庭教育是激发潜能的源泉。

真正优秀的父母,都是不动声色的摆渡人,他们会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引导孩子积极面对人生里的各种问题。他们循循善诱,从不加强控制,他们将价值观体现在一点一滴的行为上,而不是敷衍在空泛的道理中。

之前,Professor曾经遇到过一个写字非常漂亮的小朋友,非常惊讶于她这样小的年纪竟然可以写出如此娟秀的字体。

细问之下,她自豪的说:“我的妈妈写的比我还要漂亮!”聊起来才知道她每天要练字三个小时,每次妈妈都陪她一起练。她很喜欢跟妈妈在一起练字,也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书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愿意陪孩子进步和成长,某些家长更擅长实施“双重标准”,比如——

有的父母自己图方便,经常随手扔垃圾,但每次看到孩子扔垃圾,他就会义正言辞的说:“不要乱丢垃圾,扫地的人多辛苦呀!”

有一些父母,陪孩子写作业时,一边笑呵呵的看电视或低着头玩手游,一边监督并呵斥孩子要专心、要加快速度,不断的叮嘱孩子用心学习……

如此双标的家长,怎么能得到孩子的信服呢?所谓亲密育儿,在于心灵间的沟通,而心灵间的沟通基础就是彼此尊重。我们只有此基础上,和孩子多多沟通交流,充分给予孩子帮助与引导,亲子关系才能逐步加深,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当然,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的绝佳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刻意的去“言传身教”,因为这种刻意并非出于真心,言语行动之间难免会有敷衍生涩的痕迹,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与学习效果。

所以,我们常说:育儿先育己。只有先让自己成为好的标准,孩子才能从我们的言行之间充分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现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身教言传”。“言传身教”是将“言传”放在首位,先告诉你要怎么做,然后示范给你看。

而身教言传则是将“身教”放在首位,你看到我这么做了以后,等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干,我再告诉你。

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求教。

中国的教育大多属于前者,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大多属于后者。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强调的是自由思想,人们经常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寻找真理。美国的孩子基本都有点思辨型思维,不管你讲什么,首先是怀疑,除非你能自证或是我自己找到了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这种“主动出击”的态度,放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的。既然要让孩子信服,家长不妨先做,让孩子通过家长的行为自行判断对错。当孩子身处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他可以自行发现自身行为的诸多不当之处,从源头上加以改进或创新。

我们需要明白,孩子最擅长的就是模仿。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家长就先得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经进行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这个实验试图搞清楚孩子是否会通过观察成人而模仿学习攻击性行为。

实验中孩子们进入实验室的时候会看到一位成人和一个名叫波波的大型塑料充气玩偶(是那种被打倒以后还会再弹起来的玩偶)。研究者让孩子们观看那个成年人殴打玩偶的情景,成人偶尔还会对玩偶进行言语攻击。

一段时间之后,研究者容许孩子们和玩偶玩耍。这个时候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不仅会模仿成人的行为去殴打、拍击、辱骂玩偶,而且他们还会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攻击玩偶。

这个经典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们确实会模仿他们所看到的行为,「榜样」和「模仿」在孩子人格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言传身教也被确定为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能持续发挥影响效用的教育模式。

但是,“言传身教”的核心不在「教」,而在「立」,越早让孩子「立」得正,越少让孩子接触外界的暴力言行,越能对外部世界的暴力行为进行客观正确的说明和引导,对孩子从小发展健康的人格与行为模式就越有帮助。

我们希望大家共同生活在更安全、更健康、更阳光的环境里,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品格,那么,就让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自身的“言传身教”做起,成为下一代的“正面榜样”,也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Professor点评:

孩子是上天送给我们的一份非常重要的礼物,他给了我们一个作为家长、作为人该如何去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不断精进自我,给孩子充当正面积极的榜样,引领孩子进步蜕变,成为更好的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