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搜狐網報導,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將致癌物按對人的致癌危險性分為5類,分別為1、2A、2B、3、4類。 之前採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肺癌中心的鄭希醫生時,醫生這樣說道。而這其中還有不少與食物相關。 ![]() ◎ 一級:證據充分的致癌物質 一級致癌物是有充足證據證明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質,屬於明確的人類致癌物! 與食物相關的有黃曲黴毒素、亞硝胺、尼古丁、苯並芘、亞硝酸鈉等。 ![]() 這些物質的食物來源是: 苯並芘:燒烤、煎炸食物 亞硝酸鈉:主要來自剛醃的醃菜,如鹹菜 黃曲霉素:主要來自霉變的堅果(瓜子、花生等)、以及玉米、大米等食物 亞硝胺:來自腐爛的糧食、蔬菜、魚肉、蛋奶 值得一提的是,酒精性飲料也屬於一級致癌的食物。很多人覺得吸煙喝酒沒有大礙,實際上日積月累,煙酒都可能成為癌症的「元兇」。 ![]() 如果飲白酒,男性每天最好不要超過一兩,女性不要超過0.5兩。 ◎ 二級:可能致癌的物質 ![]() 主要來自高溫油炸、高溫烹製食物中。 ◎ 三級:不太確定是否致癌 第三級致癌物包括常見的食用色素、咖啡因、三聚氰胺、糖精等等 ![]()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這些食物可以不顧數量放心吃,因為它們雖然不致癌,但可以帶來其他健康風險。 ◎ 四級:證據不充分的致癌物 致癌物中還有第4級,即沒有充足證據證明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質,食物中屬於此類的物質較少,大家不用擔心。 有這些信號的食物千萬不要吃 ![]() 有些食物原本不致癌,但是烹飪、存儲不當,不但讓食物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還會很可能滋生致癌物,食用後增加患癌風險。 信號1:發霉發苦 常見食物:花生、瓜子等。 信號2:有哈喇味 常見食物:堅果、食用油等。 ![]() 食用油、堅果等食物中的脂肪發生氧化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變質),會形成醛類、酮類等威脅身體健康的物質,同時產生 「哈喇味」。 吃了這種食品,可能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癥狀,長期食用還可能誘發癌症。 ![]() 溫馨提示:油炸食品和含油多的食品最好密封低溫保存,並且避免存放時間過長。 信號3:變焦 常見食物:炸魚、燒烤等。 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加熱超過200℃後會產生致癌物——雜環胺。雜環胺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變作用。 ![]() 如果一定要吃,可搭配一些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幫助把燒烤的危害降到最低。 信號4:有氨水味 常見食物:醃肉、海米等。 ![]() 低級胺容易和水產品中少量的亞硝酸鹽結合,形成強致癌物———亞硝胺。 容易發生此類變質的食物還有醃魚、醃肉、魷魚絲、干貝、魚乾等,一旦出現異味要堅決扔掉。 如何「洗」掉致癌物質? 食物致癌多由存儲、烹飪等人為因素造成,想要清除這些致癌物,不妨從存儲和烹飪入手。 ◎ 曬——分解掉農殘 ![]() 陽光中有光譜效應,可使蔬菜、水果中部分殘留農藥分解、失活、破壞。 有研究表明,將鮮菜、水果放在強陽光下曬10分鐘,可使有機氯、有機汞農藥衰失50%以上。 ◎ 焯:分解致癌物 焯燙1分鐘左右可以除去2/3以上的亞硝酸鹽和硝酸鹽。 ![]() 香椿等含亞硝酸鹽較高的蔬菜,烹調前都要焯一下。 ◎ 去皮:減少固體致癌物 熏烤的熏腸、燻肉、熏魚等食品,常帶有苯並芘等致癌物質的固體顆粒,吃這類食物,最好把最外面一層剝除後再吃。 當然,癌症發病與基因遺傳、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有關。飲食不是唯一的致癌因素,要記住,致癌物≠癌症哦!◎ ![]() |
|
来自: Mary7hm8ymjh62 >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