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最新整理]06章规范命题.ppt

 余文唐 2019-07-13
                      第六章 规 范 命 题 命题的分类 第一节 模态命题与真值模态命题 一、模态命题概述 二、真值模态命题的特征及其分类 三、真值模态命题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一、模态命题概述 模态命题,就是包含有“可能”、“必然”、“必须”、“禁止”等模态词的命题。 例如: “王某可能有罪。” “王某必定有罪。” “一审案件可以适用独任制。” “二审案件必须适用合议制。” 模态命题的逻辑性质主要取决于其模态词。非模态命题的逻辑性质则取决于其结构形式。 比较: 1、“张某是本案的作案人。” 2、“张某可能是本案的作案人。” 3、“张某一定是本案的作案人。” 4、“本案被告人的辩护人是律师。” 5、“本案被告人的辩护人必须是律师。” 6、“本案被告人的辩护人可以是律师。” 模态命题的分类 传统逻辑学中的模态命题,仅仅指包含“必然” 、“可能”这类模态词的命题,即狭义的模态命题。现代逻辑学中的模态命题,即广义的模态命题,还包括含有“必须”、“允许”、“禁止”这类模态词的命题,称作规范模态命题,简称规范命题。 根据模态词的不同,模态命题可分为真值模态命题(“可能”、“必然”等)和规范模态命题(“必须”、“允许”、“禁止”等)。 二、真值模态命题的特征及其分类 真值模态命题,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具有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即包含有“可能”、“必然”这类模态词的命题。 根据真值模态命题断定的是事物情况的必然性还是可能性,可分为必然命题和或然命题;根据模态词制约的命题成分是肯定命题还是否定命题,可以进一步分为必然肯定命题、必然否定命题、或然肯定命题、或然否定命题。 (一)必然命题 必然命题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具有必然性的命题。 表达必然命题的模态词,包括“必然”、“必定”、“一定”、“必将”、“总是”等。 例如:“改革会遇到阻力,这是必然的。”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 “执政为民,必将受到人民的拥护。” 必然命题可以分为必然肯定命题和必然否定命题。公式表示为: 必然肯定命题: S必然是P=“S是P”是必然的。 必然否定命题: S必然不是P=“S不是P”是必然的。 (二)或然命题 或然命题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具有或然性的命题。 表达或然命题的模态词,有“可能”、“也许”、“或许”、“大概”等。 例如:“肝炎可能转化为肝癌。”     “本案作案人可能不是当地人。” “原告或许会胜诉。” 或然命题可以分为或然肯定命题和或然否定命题。公式表示为: 或然肯定命题: S可能是P=“S是P”是可能的。 或然否定命题: S可能不是P=“S不是P”是可能的。 真值模态命题的类型 以p表示命题成分,以符号□表示“必然”模态词,以符号◇表示“可能”模态词,真值模态命题就有四种基本类型: 必然肯定命题:S必然是P □p 必然否定命题:S必然不是P □~p 或然肯定命题:S可能是P ◇p 或然否定命题:S可能不是P ◇~p 三、真值模态命题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真值模态命题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1、□p与□~p: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2、◇p与◇~p: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3、□p 与◇~p , □~p 与◇p:矛盾关系,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4、□p 与◇p , □~p 与◇~p:差等关系,可以同真,也可以同假——必然命题为真,或然命题也为真;或然命题为假,必然命题也为假。 真值模态命题负命题的等值式 由上述逻辑关系可知:真值模态命题的负命题,等值于被否定的模态命题的矛盾命题: 1、~□p ◇~p 2、~□~p ◇p 3、~◇p □~p 4、~◇~p □p 练习:P160第1—4题。 练习: 1、断定“并非学习成绩好的人必然品德好”,是否等于断定“学习成绩好的人必然品德不好”? 分析:原命题形式是~□p,等值于◇~p,即“学习成绩好的人可能品德不好”;□p与□~p 是反对关系。 2、断定“本案不可能是奸情杀害”,是否等于断定“本案可能不是奸情杀害”? 分析:原命题形式是~◇p,等值于□~p,即“本案必然不是奸情杀害”;◇p与◇~p 为下反对关系,可以从~◇p推出◇~p 。 3、断定“明天小张可能不来参加讨论会”,是否等于断定“明天小张可能来参加讨论会”? 分析:原命题形式是◇~p,与◇p是下反对关系,即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因此不能从◇~p推出◇p 。 4、否定“甲可能具有作案时间”,等于肯定了什么? 分析:原命题形式是~◇p,等值于□~p,即“甲必然不具有作案时间”。 5、说“本案死者不一定不是自杀”,是否等于说“本案死者一定是自杀”? 分析:原命题形式是~□~p,等值于◇p,即“本案死者可能是自杀”;□~p与□p是反对关系。 6、断定“并非甲队不必然能战胜乙队”,是否等于断定“甲队不可能不能战胜乙队”? 分析:前一命题形式是~~□p,等值于□p,后一命题形式是~◇~p,等值于□p,所以两命题等值,即“甲队必然能战胜乙队”。 第二节 规范命题概述 一、行为规范的特征与规范命题的表达式 二、法律规范及其结构 三、规范命题的组成 四、规范命题分类 一、行为规范和规范命题 (一)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就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即要求特定的人在假定的某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以某种方式作出或不作出什么样的行为。例如: “本室值班人员在刮大风时必须关好玻璃窗。” 行为规范可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技术规范就是关于人们支配和使用自然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行为规则。社会规范就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法律规范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且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的特征 行为规范反映了人们赞赏或不赞赏某种行为的情感、态度,而且表达了要求特定的人,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必须”、“允许”或“禁止”)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指令或建议,因此,行为规范虽然与一定的评价相联系,但不同于评价命题,也不同于描述命题。 规范本身不存在真假,只能说它有效或无效,合理或不合理。 (二)规范命题 规范命题,就是要求人们以某种方式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命题,也就是包含有“必须”、“允许”、“禁止”这类模态词的命题。 规范命题并不表达判断,本身无真假值,只有合理或不合理、有效或无效。但在逻辑学上可通过对其结构形式的研究,揭示出不同规范命题之间的等价(类似真假)关系。 规范命题的结构 规范命题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规范的承受者;②需具备的情况或条件;③规范模态词;④要求作出的行为。例如: 1、“本室值班人员在刮大风时必须关好玻璃窗。” 2、“在法庭审理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影响审判进行的,可以延期审理:(1)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重新鉴定或者勘验的;(2)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提出建议的;(3)由于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 规范命题分类 1、个别规范和一般规范 2、具体规范和抽象规范 3、 “允许”型规范、“必须”型规范 和“禁止”型规范 1、个别规范和一般规范 根据①(规范的承受者)是否为某个特定的对象,可分为个别规范和一般规范。 个别规范是针对某一个特定对象而给出的规范。如:“某甲如无特殊情况,必须在3日内到学校报到。” 一般规范是针对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对象而给出的规范。如:“参加考试的人员进入考场后,必须将准考证放在座位桌面上。” 2、具体规范和抽象规范 根据④(要求作出的行为)是一次性的还是重复性的行为,可分为具体规范和抽象规范。 具体规范,是指命令承受者作一次性行为的规范。如:“某甲如无特殊情况,必须在3日内到学校报到。” 抽象规范,是命令承受者每当假定或者预设情况出现时,都得按指令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如:“参加考试的人员进入考场后,必须将准考证放在座位桌面上。” 3、 “允许”型规范、“必须”型规范和“禁止”型规范 根据③(规范模态词)的不同,可分为“允许”型规范、“必须”型规范和“禁止”型规范。 允许型规范:“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必须型规范:“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禁止型规范:“审判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 ” 规范命题的表达式 如果某人具有特征T,并且出现情况W,那么(m)作出C行为。 命题公式: (T W) (m)C 如果规范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于任何人,则T、W可以省略,表述为:“X必须C”或“X可以C” 规范模态词m包括:“必须”、“禁止”、“应当”、“不得”、“可以”、“允许”等。规范模态词可以相互转化。 规范的命令形式和禁止形式可以互相转换,即“必须”、 “应当”等模态词与 “禁止”、“不得”等模态词可以互相转换。当规范表达为“必须C”,就等于规定“必须C,并且禁止非C”。当规范表达为“不得C”,就等于规定“不得C,并且必须非C”。 当规范表达为“可以C”,也就是“不禁止C”、 “不禁止非C” ;当规范表达为“可以非C”,也就是“不禁止非C”、“不禁止C ”。 行为规范(命令、禁止规范)往往同一定的制裁规范相联系。如: “场内禁止吸烟,违者罚款X元。” 行为规范与制裁规范的承受者不同,因此是两个有联系的规范命题。 二、法律规范及其结构 法律规范的突出特点是其强制性。就一个完整的法律文件或者法律体系而言,在给出行为规范的同时,还给出了相应的制裁规范。 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包含三部分内容: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和处理部分合称为“行为模式”,制裁部分则称为“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体系可以用公式表示: 如果具有特征T的人,并且出现情况W,那么(m---必须、允许或禁止)C;违者(或侵犯者)处以S。 命题公式: [(T W) (m)C] [~C (m)S ] 三、规范命题的组成 规范命题的表达式:如果某人具有特征T,并且出现情况W,那么(m)作出C行为。 (T W) (m)C 规范命题的表达式中,行为规定部分(T、W、C、)是逻辑变项,执行方式(规范模态词m)是逻辑常项。为分析方便,用X代表T W,规范命题可用公式表示为: (m)( X C) 或者 ( X C) (m) 如果以A代表命题成分,则规范命题可表示为(m)A 例如:“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整理后可表示为:“醉酒的人犯罪负刑事责任”是“必须”的。 命题公式: “A”是“必须”的; 或者“必须A” 四、规范命题分类 (一) “必须”型规范命题(义务性、命令性、强制性) “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审判人员应当依法秉公办案。”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1、必须A ——OA 2、必须非A ——O~A (二)“允许”型规范命题 又称授权性规范命题。 “委托事项违法的,律师有权拒绝辩护或者代理。” “审判长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 注意:并非任何语句中的“可以”、“有权”都表示“允许”型规范模态词。 1、允许A ——PA 2、允许非A ——P~A “禁止”(FA)可以转换为“必须”或“允许”: 禁止A(FA)——必须非A——不允许A 禁止非A(F~A)——必须A——不允许非A 例如: “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规范命题的基本类型 1、必须A ——OA (=禁止非A, F~A ) 2、必须非A ——O~A (=禁止A , FA ) 3、允许A ——PA 4、允许非A ——P~A 第三节 规范命题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素材相同的四种规范命题之间也具有类似于真值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推演关系,但这种逻辑关系不是真假推演关系,而是“规范”是否妥当的关系,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禁止与制裁的推演,是行为规定与执行方式间的关系。这种能够相互推演的命题关系称为“等价”而不是“等值”。 规范命题间关系逻辑方阵图 规范命题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一、OA与O~A:反对关系 A与非A不可能都是义务,但可以都不是义务 二、PA与P~A:下反对关系: A与非A可以都是权利,但不可能都不是权利 三、OA与P~A ,O~A与PA:矛盾关系 A是义务,则非A就不能是权利; A是权利,则非A就不能是义务。 四、OA与PA ,O~A与P~A:差等关系 “必须”蕴涵“允许”,“允许”的否定蕴涵“必须”的否定(义务蕴涵权利;否定权利意味着否定义务) 根据规范命题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可得出义务型、授权型和禁止型规范命题间的等价关系: 1、OA ~P~A 2、O~A ~ PA 3、PA ~O~A 4、P~A ~OA 5、OA PA 6、O~A P~A 7、FA O~A 8、F~A OA 9、~FA PA 10、~F~A P~A 练习 1、在同一个规范体系中,既规定“必须p”,又规定“允许p” ,该规范体系是否有效?若既规定“不允许p”,又规定“不允许非p”,该规范体系是否有效? 分析: “必须p”与“允许p” 是差等关系,“必须”蕴涵“允许”,所以既规定“必须p”,又规定“允许p” ,该规范体系有效; “允许p” 与“允许非p”是下反对关系,p和非p不能都不允许、不能都不是权利,因此规定“不允许p”,又规定“不允许非p”,该规范体系无效。 2、若某校的教学计划中规定“二年级本科生可以选修专业英语”,却又以此有根据惩罚那些不选修专业英语的学生,是否合理?为什么? 分析:该规定不合理。 “二年级本科生可以选修专业英语”的逻辑形式是PA,“选修专业英语”是一项权利,不行使权利者不应当受到惩罚。只有将“选修专业英语”规定为一项义务,即OA F~A ,才能对违反义务者施加制裁。(只有“义务”才能与“禁止”、“制裁”相联系。) 3、若某宾馆规定“本宾馆没有代旅客购买车船票的义务”,是否等于说“本宾馆不准代旅客购买车船票”? 分析:“本宾馆没有代旅客购买车船票的义务”的命题形式是~OA P~A, “本宾馆不准代旅客购买车船票”的命题形式是O~A,P~A与O~A是差等关系,不能从P~A推出O~A。 第四节 刑法规范命题 刑法规范命题,就是国家机关制定的、表述对犯罪行为制裁规定的法律规范命题。主要指具体的刑法条文。(规定犯罪与刑罚) 一、刑法规范命题的一般特征 二、刑法规范命题的结构形式 一、刑法规范命题的一般特征 (一)刑法规范命题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二)在一国的法律体系内,刑法规范命题同其他法律规范命题之间具有关联性 1、刑法规范命题同其他法律规范命题之间,在逻辑结构方面具有关联性。 2、在刑法体系内,刑法规范命题相互间在内容方面具有关联性。 1、刑法规范命题同其他法律规范命题之间,在逻辑结构方面具有关联性。如: 《宪法》第5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必须A,禁止非A 《刑法》第102条:“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处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第108条:“投敌叛变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非A,则处以S。 2、在刑法体系内,刑法规范命题相互间在内容方面具有关联性。例如: 《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罪主体方面:刑法第17条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刑法第18条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 犯罪情节方面:刑法第13条关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规定; 量刑方面:刑法总则有关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数罪并罚等方面的规定。 二、刑法规范命题的结构形式 刑法规范命题属于制裁性规范命题,往往与命令性、禁止性规范命题相联系: 必须A,禁止非A;如果非A,那么S。 刑法规范命题 用p表示罪状描述(犯罪构成要件),可以把刑法规范命题表达为如下假言规范命题: (禁止p)如果p,那么处以S。 刑事司法中的法律推理,就是以刑法规范命题为大前提,以具体的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符合逻辑、合乎法律地得出结论(即判决)。因此,准确分析刑法规范命题的结构,是进行法律推理、保证结论正确的前提。 刑法规范命题,一般都表现为多重复合命题。根据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及规律,并借助于命题逻辑符号、逻辑语言,可以分析刑法规范命题的结构形式。 例如,《刑法》第114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表示为: [(a1 a2 a3 a4 a5)(b1 b2… b15)c d] q 《刑法》第249条的命题结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a1 a2)b1] (q1 q2 q3 q4)}{[(a1 a2)b2] q5} 假定 处理 制裁(法律后果) 行为模式 差 等 关 系 反 对 关 系 下反对关系 差 等 关 系 矛 盾 关 系 矛 盾 关 系 OA O~A PA P~A 由此可以得出:只有“义务”才能与“禁止”、“制裁”相联系 练习:P160第7—9题 命题 非模态命题 模态命题 简单命题 复合命题 性质命题 关系命题 联言命题 选言命题 假言命题 负命题 真值模态命题 规范模态命题 差 等 关 系 反 对 关 系 下反对关系 差 等 关 系 矛 盾 关 系 矛 盾 关 系 □p □~p ◇p ◇~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