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云∶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恃此以通达。是以上焦在心下,主内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分别清浊,出而不内。统而论之,三才之用,本于中焦。中焦者,胃脘也,禀天五之冲气,阴阳清浊自此而分,十二经络自此而始。或不得其平,则寒热偏胜,虚实不同,荣卫涩滞,清浊不分,而生诸病。故曰∶气会三焦,手少阳脉通于膻中。膻中者,臣使之官,为气之海。审此,则知三焦者,冲和之本也。三焦,相火及包络之脉,人之元气也,周身何处无之,是名相火用事,主持阴阳之气,神明之府也。 《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 (注:三焦以通为用) 《思考中医》少阳府义 三焦的官位,《灵兰秘典论》封定为:“决渎于官,水道出焉。”什么是决渎呢?决者,疏通也,流行也,开闭也,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闭虽久,犹可决也。”那么,渎呢?渎,《说文》云:“沟也。”沟这是从小的方面言渎,大的方面,“江湖淮济为四渎”,即江水、湖水、淮水、济水名为四渎。所以,决渎合起来就是疏通流行沟渠水路,使水道畅通,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惟有水道畅通,才能保障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因此,决渎这一官对于身体健康,对于国计民生,都是很重要的一官。 决渎这一官为什么会是三焦来承担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有争议,似乎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把它全面的澄清。因此,这里只是就三焦这个概念谈一些相关的想法。三焦我们首先来看“焦”,“焦”的意义应该比较清楚,它是火字底,所以与火有关系。我们将什么东西往火上一烤,它就显现这个“焦”臭来,因此,焦者火之臭也。焦就是火的作用的一个显现。我们看运气,运气的少阳相火即以三焦言,说明三焦与火的联系是很确凿的。决渎之官要三焦来担当,开通水道的作用要三焦来完成,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水的功用必须靠火来帮助完成,这又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在太阳这一章中阐述的理论。 焦的意义我们清楚了,它与火有关,那为什么要叫“三焦”呢?三焦说明火的性质有三,火的来路有三,说宽一点,三火就是天火、地火、人火,说窄一点,就是上焦之火、中焦之火、下焦之火。上焦之火主要讲心肺之阳,中焦之火主要讲脾阳,下焦之火主要讲肾阳。我们回忆一下《中医内科》,《中医内科》在讲到水肿的时候,水液的代谢是不是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相关?确实主要与肺、脾、肾相关。火的性质,火的来路我们讲了三个,同理,靠火作用的这个水的出路亦应该有三个,这就是上焦天水,中焦地水,下焦水水。三水说。从自然的角度讲,天水即自然降雨之水,而肺为五藏之天,肺为水之上源,肺所主的这个水与天水相关;地水即地下水,地下之暗河系统即属于此类,脾主运化,脾属土,土克水,脾所主的这个水与地水相应;水水即江河湖海之水,肾为水藏,肾所主的这个水与水水相应。 上面这些水,上焦水、中焦水、下焦水,分开来是三水,合起来是一水,因为水与水之间始终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水之中,我们尤其应该注重这个中焦水,中焦水也就是地下暗河系统的水,这个暗河系统的走向形成了传统所说的“龙脉”。龙脉不仅是风水学关心的一个大问题,也应该是现代生态学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有些地方为什么草木茂密,郁郁葱葱?有些地方为什么寸草不生,甚至还要沙漠化?关键的在于这个“龙脉”的有无。有龙脉,有地下水,那自然万物生长,山林茂密。没有龙脉,没有地下水,那自然万物不生,山野荒漠。青山绿水这句话应该往深处看,这个绿水是青山的前提,有绿水才有青山,没有绿水,那就只有不毛之地。而这个绿水有时是我们看到的河溪,有时则是看不到的地下水,是龙脉。因此,人工植树造林也要看条件,看你植树的地方有没有这个龙脉,有龙脉你植的树就容易成林,没有龙脉呢?你很可能白打工。所以,植树造林也不能光凭热情,还要讲科学,还要讲风水。风水术中就有辨认龙脉的具体方法。你把龙脉转换成地下水,转换成暗河系统,那寻找龙脉就变成了科学。其实古代的很多学科研究的都是科学,只是这个名字叫起来使我们很容易联系到迷信。因此,命名的科学化、现代化倒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三焦划分: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 《难经·三十一难》:“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 (二)三焦功能 1,通行元气 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2,运行水谷 《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称三焦为六腑之一, 《素问·五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 《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3,运行水液 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注:三焦,为人体内的四渎[江水、湖水、淮水、济水])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三焦是中渎之腑,可疏调水道,下通膀胱,无脏与之匹配,是一个孤独之腑。) 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注:中渎之腑是人体器官名。指三焦。三焦是一身气化和水谷出入的道路,功能如沟渠的疏通。调水者,少火气化。)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三焦特点: 1,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此外,《难经》认为上焦有受纳水谷的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2,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3,下焦如渎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四)中焦乃生命之通道 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中焦位于上焦与下焦之间,是气血生化之所。是保证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相通的枢机转旋之处。是调节寒热、阴阳、气血平衡的中转站。所以中焦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中焦的位置及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保持中焦的畅通和正常运转是关系人体健康的关键。所以中焦通生命通道乃通,中焦堵生命通道则堵。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
|
来自: 57003139glz > 《04.4奇经八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