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从入伏到出伏,人体毛孔大开,是祛湿、排寒的绝佳时期,也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间。 “三伏天”已经开始了,不管是湿气重、体寒或是体质差的人,都可以抓紧利用这个好时机调理体质,湿去自然瘦,轻盈过夏天。 祛湿排寒:“动汗”出 古人特别讲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养生原则,《传家宝》里记载:“夏三伏热极时,汗要多出,则周身所染风寒湿气,由汗而出。”出汗是人体排泄、改善循环和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适当出汗有利于身体健康。 对身体有益的出汗叫“动汗”,就是通过运动、艾灸等方式让身体主动出汗,调动人体气血后排出寒湿,身体变通透,人会感觉神清气爽。 ▲ 汗湿的衣服不要长时间裹在身上 ▲ 后脑、后项、双肩、后腰吹风 ▲ 马上吃冷饮、吹空调 ▲ 汗未干时洗澡、冲凉 出汗应任其出透,可将汗水擦干,稍作歇息,再进入阴凉处。如果汗后骤然受凉,毛孔闭塞体内热气不能发散于外,容易导致中阴暑,或引发皮疹。若感觉出汗过多耗伤阴津,可以喝点酸梅汤敛阴生津。 顺天应时:三伏灸 除了运动和艾灸,去湿、排寒还有很多种方法,比如食疗、三伏贴等等,无论你用哪种方法借三伏天机都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我们着重说说艾灸,三伏天可在家自行施灸,夏天气温高,人体对温度比较敏感,施灸时应注意不要被烫伤。 夏季冰箱、空调的大量使用,致使很多人易受风、寒。艾灸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 三伏天人体自身阳气相对充足,皮肤腠理疏松,借助大自然的温热之力,有利于寒气和湿气的排出,此时艾灸,补益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来确定的。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天干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头伏10天: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20天: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10天:8月11日~8月20日 俗话说热在三伏,因此三伏天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又常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期间最重要的节气要数立秋。立秋过后,养生的重点要从养阳转向养阴了。因还在三伏期间,暑湿依旧,饮食起居不能一味地温阳或滋阴,还是要注意祛湿。 艾灸最佳体验时间:7月12日;7月22日;8月11日。 ▲ 适宜体质虚弱之人,如手足发凉、自汗、盗汗等。 ▲ 适宜儿童、老人提升体质,用来预防冬季发病。 ▲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久咳及痰饮病证。 ▲ 寒湿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寒湿腹痛等。 ▲ 适宜心、肝、肾引起的浮肿、水肿等。 ▲ 经常吹空调、冷饮、熬夜、过劳、工作压力大的人士。 ▲ 慢性胃炎、久痢、久泻、易发呃逆、恶心、呕吐、泄泻、痢疾等肠胃功能不佳者。 ▲ 适用于防衰老,保健防病。 夏季因为饮食不注意或腹部受凉,经常会出现腹泻,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保暖治寒。 这几个穴位分别是:中脘穴(脐中上4寸)、建里穴(脐中上3寸)、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边缘)。 在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双腿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缓解。艾灸时要注意力集中。 在脚趾头上和手臂曲池一线的附近寻找热敏点。左边偏头痛在右边的曲池一带寻找热敏点,还能找到一个压痛点,有些人离曲池远一点,有些人离曲池近一点。交叉取穴,左边疼取右边,右边疼取左边。 过敏性鼻炎是现在非常常见的一个病。从治疗上来讲,常灸的地方是印堂,然后是迎香,效果却不十分如人意。 过敏性鼻炎的灸法尽量在肝经和胆经上面选择热敏点,然后再加上印堂、迎香,可以增加疗效。 对于湿疹艾灸的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婴儿湿疹。一般湿疹从取穴上来讲,可以取曲池、血海、百虫窝,曲池是首选。 成年人可以考虑取关元穴,配合穴位热敏点,临床发现取了关元穴后,湿疹就不太容易复发。 ▲ 首先必须正确看待三伏灸,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艾灸,只要对症,都有很好的效果。注意选用好的艾灸条。 ▲ 艾灸的频率没有那么固定。毕竟每个人情况不一样,病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总体上如果不出现口干、口渴、嗓子干等上火症状,或没有出现灸后更加乏力的情况,就可以连续灸。 ▲ 三伏天施灸前后,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灸后如有浮火推荐饮用乌梅水。 ▲ 艾灸时不可开空调,艾灸时毛孔打开,寒湿之邪易侵入人体。 ▲ 汗出要有度,尤其是气血虚弱、疲倦乏力的朋友。 ▲ 在家自行施灸一定要注意安全。为避免灸后上火,最后可以艾灸涌泉作为结束(艾灸涌泉可引火下行,避免上火)。 |
|
来自: 为什么73 > 《正an个人收藏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