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东汉公主的封号和礼仪制度

 雅韵美妙 2019-07-1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公主的一些制度和礼仪,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到了秦汉以后,逐渐发展得比较完善了。作为皇室家族的重要成员,公主的事迹和生平,在史料中记载得不是很详细和具体。作为《后汉书》的编撰者范晔,他广泛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史料,按照年代顺序逐一的记载了东汉历史上所有公主的名字、封号和出嫁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完整的信息。一般而言,公主的生平事迹,最有可能是记载在原始的档案中,如《起居注》。东汉以后,皇帝的女儿都封为县公主,有的甚至还封为长公主,不过那是比较特殊的例子,如舞阴长公主。有时候,亲王的女儿还可以封为县公主,如东平王刘苍的五个女儿。一般而言,按照惯例,亲王的女儿只能封为乡公主和亭公主,礼仪上与乡侯和亭侯是一样的。

东汉时期的公主,基本上是嫁给功臣家族的子孙。东汉与西汉的公主制度稍微有些不一样,就是封为县公主的,还可以把封邑传给子孙,但是乡公主和亭公主就不行,“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袭母封为列侯。” 一般而言,公主是在十五岁,或者更小的时候结婚,先举行册封仪式,然后选择日期下嫁。在三国时期,如曹魏的宗室亲王的女儿,都会被封为乡公主,简称为乡主,这应该是继承东汉的制度。那个时候,公主的丈夫,还没有特定的称呼,“驸马“这个称谓是西晋以后才出现的。根据《续汉书》记载,“印玺绶,王公玉匣银缕,夫人、贵人、长公主铜缕,“。根据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公主印玺匣子,是用玉器制作的,用铜丝来镶嵌,非常美丽精致。在那个时代,印玺的绶带是用各种颜色的丝带编制而成的,可以看出设计的非常考究,还有可能系在腰间。

一般而言,东汉的公主,多半是与功臣家族的子弟结婚,但有时候不一定出自外戚家族,如班氏家族。这个班氏家族早在西汉时期就比较有名气了,班况的一个女儿成为汉成帝的婕妤,这在班固的《汉书》赞中,就有所提及。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是班彪的长子,他有一个哥哥叫班超,后来致力于处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事务,后来被封为定远侯。班超的一个长子班始,后来与清河孝王刘庆的女儿阴城公主(汉顺帝的姑母)结婚,但是因为公主的原因,班始被处死了,其中还包括他的几个亲兄弟。因为班超的小儿子班勇与班始是同父异母的弟弟,所以他能够存活下来。班家之所以能够与公主结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班超是一名功臣,同时还被封为侯,在西汉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制度,公主可以嫁给列侯为妻子。

在《后汉书》中,尽管有一些公主的名字和封号记载下来了,但是缺少出嫁的事实,很有可能她们很早就去世了,自然也不会有很详细的记载,如“皇女小迎,元年封乐平公主”,没有记载她出嫁的情况,估计很早就去世了,她是汉明帝刘庄的一个女儿。汉代公主册封的年龄,史料没有多少记载,但是从晋代以后的叙述来看,公主授予封号很可能会在年幼时期,不一定都是在出嫁之前才授予封号。汉代公主的册封仪式,历史上没有什么记载,估计礼仪比较隆重,在服饰和打扮上应该是非常华丽的,印玺会正式授予公主本人,一般是紫色的绶带。不过,长公主的印玺绶带是大红色,所用的丝带颜色有四种,非常漂亮。公主的汤沐邑,就是授予一定数量的封地,可以征收赋税,这种制度可以溯源到先秦时期。东汉公主的封邑,还可以由她的子孙来继承,这是当时一个比较特殊的制度,可以说是一种优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