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浸润于思想之美

 我爱你文摘 2019-07-13
浸润于思想之美

美,是多种多样的,恰如大千世界的缤纷多彩。人,对于美的喜爱更是“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

美与人的关系,或者,人与美的关系,既是直接的、简单的,也是间接的、复杂的。这直接与间接、简单与复杂的辩证关系,都决定于人的审美意识的发育与发展程度。

尽管美学强调“感性认识的完善”,但人在审美路径的发展上还是有鲜明的个性的。我在“批判性思维”中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就日益觉悟和确立了自己的“审美格局”——出行则喜欢融入自然山水田园的静谧之美,是为畅享自然;入室则喜爱沉静于思想、沸腾于发现的人文之美,是为动感思维。如若进一步坦诚,我则尤爱浸润于思想之美。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如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论”,不是至上的思维之美、思想之美?由之,不奋力发展“意识”的两个构件“思维”与“思想”,人又何以“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如是马克思的思想,不是最能“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思想浸润?

“人的生命面对着死亡,人又以自己的生命追求超越死亡,生与死的撞击燃烧起熊熊的生命之火,这不正是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吗?”谁能说著名哲学家孙正聿先生如此之美的话语文字仅为诗性的语言,而不是诗意的智慧之美?长期浸润其中,人必成为超越性的伟岸存在。

自然之美,让人的情思或激昂奋发,或静谧沉浸,但毕竟是外在赋予的。思想之美,总是让人在沉静中发现思维的伟力与魅力,在沸腾中以思想之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因而是内在的持久的创造之美。

浸润于思想之美,我的侧重选择并无悔之毕生追求。

浸润于思想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