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儒 杜甫草堂,因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故居而建,全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AAAA旅游景区,我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严武与杜甫最友善,一向非常欣赏杜甫,推荐杜甫为节都,全家居四川奉节县。公元760年严武再镇蜀,杜甫又回到草堂。严武荐杜甫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杜甫雕像后门匾额“大雅堂”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题字。 严武之父乃唐玄宗时名相,公元758年严武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史。后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并使。764年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率兵西征击退吐蕃军7万,保卫了西南边疆。严武曾长期接济杜甫一家。 杜甫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许多作品反映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踏上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衰败,他陷入颠沛流离贫困失望境地。公元765年杜甫携家告别成都,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记叙成都草堂。在秋风暴雨中茅屋破败,一家妻儿彻夜难眠,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诗典范代表作,展现诗人爱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思想境界。1997年恢复重建“茅屋景区”,重现杜甫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杜诗以“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他的作品风格,杜词以古体、律诗见长。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诗歌誉为“诗史”。 杜甫爱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1500百多首,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杜甫作品被称为诗中圣哲,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建筑之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清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允礼公元1734年拜谒草堂所书。 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草堂”二字。 万佛楼,2005年重建矗立,复原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 “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乃杜甫草堂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亮点。
杜甫草堂珍藏资料30000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近代铅印本、15种文字外译本,是杜甫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杜甫草堂,最初杜甫所建草堂,经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得以保存。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是集纪念祠堂格局和杜甫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的闲暇时参观杜甫草堂。多国政要常莅临参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