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冠中艺术观拾零

 zzm1008图书馆 2019-07-13

吴冠中在通往“高处”的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傲世独立的艺术观,这些观念是他艰苦创作实践的结晶,也是他一路走高的支撑。

路虽由每个人自己走,但万物同源同理,审美也好,生活也罢。艺高为师,我们不妨拿来一读,借鉴一番。

吴冠中泥雕塑像

关于艺术家风骨

在《<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集>自序》一文中,吴冠中借动物自比,形象地表达了他对于艺术追求的桀骜风骨。录文一篇:

他走了,留下了脚印。他走了,没有留下脚印。

我是一只羊,蹦跳于田野,踩野花,吃嫩草,扑打蝴蝶,很快活。见麻雀和乌鸦飞入空中,真羡慕,恨自己飞不起来。远处来一群羊,规规矩矩挤着走,原来有一个拿着鞭子的牧羊人在指挥,我才知我是一只野羊,怕被捉,逃奔山谷。潺潺的流水吸引我,任性喝水,忘了被追捕的危险。羊群也被赶来喝水,我迅速爬上高处岩石中躲藏,羊群个个肥胖,都上不来。

韩滉的五牛图中有我的像,就是那头北方的黄牛。我一生都在北方黄土地上翻耕黄土。不意,主人将我卖到了南方,天天在水田操作,我吃不消,一天天瘦下去,主人便宰了我,一同被宰的,还有那些肥羊。

昭陵六骏躯体上有箭,那箭都是对面飞来,射中前胸或腹部,没有背后射来的,说明战马直冲敌军而无逃跑之迹。如何培养出这般勇猛之马,谅来必须由其任性,尊视其倔强,尽情发挥个性,个性是力量之源。而虢国夫人游春的坐骑,完全是另类牲口了。

艺术是野生的,艺术家的要害在个性,拒绝豢养,自生自灭,饿死首阳而不失风骨。

关于艺术之“真”

如下言论,大有“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意味。录文一段:

“我很幸运:出国前,是跟着潘天寿学的中国画,他是完全传统的,本人画得很好。后来我在巴黎学了3年,看遍了欧洲的艺术馆,知道西方艺术好在哪里,回来后结合国情,加以表现。我明白,传统的东西过去了,强调也没有用,鲁迅早就点出来了。回到传统是不可能的,抱着传统死路一条。但中国有大量画家不懂西方艺术,接受不了……对西方艺术一律排斥打击,其实是束缚了自己,结果只会因袭古人,不会创新。中国画家凡是有点创新的,都学过西画。”

关于艺术之“情”

吴冠中的作品,是用激情和深情创作出来的,他对于作品的认可,只认感情。录文三段:

“学艺之始,我崇拜古今中外的名家与名作,盲目的。岁月久了,识见广了,渐渐有了自己的识别力: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人死了,哪怕你皇亲国戚,唯作品是沟通古今中外的文脉。伪造了大量的废物欺世,后人统统以垃圾处理。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艺术的失落同步于感情的失落,我不信感情的终于消亡。”

“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我不在乎像和漂亮,那时在农村,我有时画一天,高粱、玉米、野花等等,房东大嫂说很像,但我觉得感情不表达,认为没画好,是欺骗了她。我看过的画多矣,不能打动我的感情,我就不喜欢。”

“岁月流逝,留了回忆。一切的付出与坎坷都从创造中获得了解脱与回报:恋情被觉察的满足。恋情无边,发现真实与创造美,永远是诱惑科学家和艺术家忘我的动力。别人称颂他们的使命感,这使命感其实是感情的喷发或爆炸。”

关于从艺的决心和创新

在中国现代艺术“融合中西”这条路上,吴冠中堪称集大成者,大成者从艺的决心和“拿来主义”的包容创新自不待言。录文两段:

“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支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归,错到底,作为前车之鉴。”

“人类要生存,必然不断要创新,而创新有阻力,来自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及对其的误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此话好像不错,真只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这个窄窄的一家之基础上,局限在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各自的成见,走着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