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哥谈影|落选大展,什么是你的“致命伤”?

 如歌行板11 2019-07-13

虽然飞哥一直深恨“搞错分类”和“硬要违规”,但这真不是多数影友作品落选的原因。在大展现场,我曾见过有10%%的片子搞错分类,也见过10%的作品因为违反技术性规定被淘汰,这当然都很触目惊心,但是两项加在一起,还不到全部参赛作品的1/4,还有3/4以上的作品没毛病啊!

“技术不好”也不是影友落败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大展不鼓励群狼战术,比如26届国展,一个人限投8件,27届减少到6件。评选现场见不到技术太差的作品,毕竟如果说连6件8件技术上没有大瑕疵的作品都拿不出,这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未必敢投国展吧?

但是我们以26届国展为例,最终入选比例只有0.4%,大批量规则上“没毛病”,技术上“没纰漏”的作品,基本都落选了。他们的落选,是由于自己的一个致命伤

前半个月,飞哥在西南某地参加所谓的“冲刺班”,同行的还有两位业界大咖。最后一堂课是点评学员作品,作品只放了一半,两位大咖就开始偷偷的摇头叹气。要说这些学员提交的作品,构图不错光影不错色彩不错。真是挑不出什么大毛病。那么这样“什么都不错”的作品参加国展这个层级的活动,有几成把握呢?

十成把握……肯定落选!

因为这些恰恰犯了大多数国展选手最爱犯的错误——俗!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打大展、打国展,作品不能俗,俗必死!

为什么说“俗必死”呢?假设您是26届国展的评委,投稿95000件,公示420件,淘汰率99.6%。这95000件里面,各种违规的只占到不到1/4,技术很差的几乎没有,您这0.4%怎么选?

我们假设有ABCD四件作品看上去类似,您选择了其中任何一件,马上就会有无数“为什么不选那三件?看上去都差不多啊!”的问题,让您无法招架。因此您没有别的选择,必须选“和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也就是“不俗”的作品。

道理一说,相信大家都明白。可是一投稿,出来的还是“大俗片”。影友的片子“俗”在哪里呢?飞哥总结了三句话:

题材雷同、呈现老套、主题浅薄

接下来,飞哥带着读者“反三俗”,一一解析这三种“俗”分别涉及的问题。

01

关于题材

任何题材,其可以挖掘的深度和寻找的亮点,都是有上限的。如果一个题材已经被反复拍摄,那留给你的空间就会小得多,淘汰的几率就会高得多。网上有一篇署名陈小波的文章,叫做“什么样的作品先被淘汰”。飞哥所知小波老师并没有专门写过这篇文章,其内容来自于某大展座谈会上她作为评委的发言。这是最直接来自评委的意见,打展的朋友不能不仔细研究。文中所说的“最先淘汰”的题材有哪些呢?

元阳梯田、婺源宏村西递、壶口瀑布、滩涂


大漠驼铃、草原骏马、安塞腰鼓、乡村戏台


荷花、油菜花、胡杨林、大草甸子


把大自然拍成明信片的照片


蹦蹦跳跳的照片——在鸟巢前跳、在黄河边跳、在古老的小巷子跳、在有光影效果的民居里跳


纯粹招揽游客而举行的民俗活动的照片


杀猪、杀羊、杀牛的照片

喂奶的、打点滴的照片


给老伴剪指甲、搓背的照片


刻意表现老人皱纹或刻意拍摄孩子脸上鼻涕的照片

一个摄影者在一个地方拍摄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雷同照片


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摄影者在同一个地方“扎堆拍摄”的照片

拍摄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摄影者在同一个地方“扎堆拍摄”场景的照片

………

没毛病、少亮点、经常见,这样的片子往往让作者自我感觉良好,但在大展里缺少竞争力(引自网络,欢迎提供作者信息以便致谢)

相反,我们看一下国展中参加公示的优秀作品,在题材上是如何“不俗”的。

26届国展入选作品,范显海《沙场点兵》

这件作品的题材是“朱日和阅兵”,当届国展周期(2015—2017年)重大事件之一,占了“重大”的便宜,这个题材肯定是“不俗”的。而且一般摄影师无法进入阅兵场地,这就让题材带有了一定“独占”的优势。作者能把自己的职业优势发挥到选题过程当中,是很聪明的做法。

26届国展入选作品,向文祥《温暖的小手》

平头百姓确实拍不到阅兵,但是这个生活场景就是谁都拍得到了。我们说职业艺术家“深入一线采风创作”,还要取一个“下基层”的姿态。基层影友深入自己周边的生活,根本不需要姿态,想不深入都不行。我相信这样的场景每个影友的生活中都能遇到,都有机会拍到。但是这个画面人家作者抓到了,你没有抓到,这就是差距了。

02

关于呈现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互联网时代更没有“绝对冷门”的题材。不管你选择什么题材,最多只是“相对冷门”,和你竞争的人少一点,总还是有别人拍摄过。这时候,你的题材已经和别人一样了,呈现就不能再一样了,否则怎么显得比别人强呢?咱们的影友,很多时候喜欢“和别人看上去一样”,拍出大量视觉垃圾。当然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糟粕的体现,不能怪大家,但是在大展当中,没有辨识度的锅你只能自己背。

我们还是看看国展的入选作品,选择不一样的呈现形式,才能脱颖而出。

26届国展入选作品,唐小平《7天连锁酒店形象广告》

这是一组“给酒店打广告”的照片,一般的酒店广告大家都有印象,拍个大堂拍个客房拍个餐厅,越富丽堂皇越好,看起来彰显自己的尊贵气质,但是千人一面,宣传效果并不好。而且“七天”这个酒店属于亲民化的连锁酒店,气质也不以尊贵见长,用传统方式拍肯定不出彩。唐小平的作品一反常态,突出个性,突出连锁酒店亲切、有趣、人性化的一面,一样的主题不一样的呈现,马上眼前一亮鹤立鸡群了有没有?

26届国展入选作品,秦家福《红旗渠畔修渠人》

本作主题是向劳动者致敬。这个主题正常的拍法是“展示劳动场景”+“展示今天幸福生活”,不但比较平庸,而且客观上也做不到,施工毕竟是几十年前了,想新旧对比也对比不起来。作者找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点——红旗渠工程始建于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中央的政策是与民休息,不上马重大工程。但是林县又到了不修渠过不下去的地步,所以红旗渠一开始是一个林县自力更生的工程,全靠老百姓义务付出才坚持下来。作品照片墙的形式以建设者头像围绕红旗渠修好的图像,来体现林县百姓对工程的重要意义,其实题材和手法都不是很新鲜,这俩一结合,新鲜了!

03

关于主题

我们先跳出摄影,用大家都熟悉的文学做个例子。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首先都是个好故事,文笔反而在其次。比如《西游记》和《水浒传》,是先有民间的零散故事,再由文学家整合的。其中一些段落民间故事粗糙的痕迹很明显。可是故事精彩,文笔粗糙也能厕身“四大名著”。相反,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文笔真的精彩绝伦,但是内容相对空乏的多。说实话,除了个名字,你还能想起一句吗?

回到摄影,摄影作品是作者主观思想寄托在图片表象上的产物。有文化有素质的读者要认可作品,首先认可的还是作品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表象载体。评委的思路,也不会故意忤逆着“高端”读者来。所以一件作品的主题深度,才是最后决定作品“档次”的核心要件。

我们拿中国影友最喜欢拍,又最不会拍的风光为例吧,一次我上三张照片。

引自网络,欢迎提供作者信息以便致谢

26届国展入选作品,叶文龙《山水诗行》

萨尔加多《创世纪》

第一张网络照片,技术层面还不错,放在县里展览很有竞争力,但是在国展的战场上只能当炮灰,因为作品就是把客观现实再现了一下,主题就是“梯田真漂亮、光影真好看”。这种表述,大概也就是小学低年级识字课本的深度本质上讲,作者没有独立思考,作者的主观世界成为了客观世界的附庸,不得不说是很下乘的创作方式。

第二张,叶文龙的作品,“诗行”讲究的是韵律、是节奏,作者将自然景物进行了二次处理,有点有面,有虚有实,有浓有淡,这就在阅读中形成了节奏,实现了个性的抒发。这时候,就不是人为景观所用,是景观为人所用了。和第一张相比,有质的飞跃。

第三张,萨尔加多的《创世纪》,创世纪取自《圣经》,类似于中国文化中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萨翁以没有人类痕迹的壮丽景观,彰显自然的力量,也在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用景观为人思想服务的态度上,他和叶文龙是一样的,但单就思想的深度而言,他又高于叶文龙一筹。这样的作品假使真能出现在国展上,评委一定乐坏了。

好了,反“三俗”,飞哥陪着你们反了。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怎么让自己的作品“不俗”呢?

其实从“三俗”的问题出发,针对问题下功夫就可以了。“俗”其实只是表象,背后的原因是思想的匮乏和手段的单一。让自己的作品“不俗”,归根到底要靠眼力和脑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说到底,这又是”文化素质”、“专业积累”和”精力投入”三个要素发挥作用的时候。今天举到的所有正面例子,作者或者是有很深的文化积累,或者是对生活有很深入的观察。

我们能做到的是:

在选材上,尽量选取别人没用过或少用的题材——所以要认真观察自己的生活,寻找不一样的亮点

在呈现上,尽量选取新鲜的呈现方式和角度——所以要多读图、多看展、多看电影,从前人作品和兄弟艺术中积累各种视觉呈现方式

在主题上,尽量比别人深入——所以,尽量做个有文化的人。

前两点还多少有据可循,最后一条是不是看上去有点“玄”?可是这才是制胜之钥啊!曾经有有影友问,为什么一幅风光,萨尔加多就能想的那么深,我就不能?飞哥的回答有点气人,但真是一句大实话:因为萨尔加多攻读过博士学位,您可没有。说这话不是为了耍酷,是这心想提个醒,大家用博士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标准要求自己,想不进步都很难啊!

上一篇,我们讲的是临战技巧,是小手段,立等见效,但是效果有限。一张卷子100分,小技巧可以帮您涨上5分。如果您有90分底子,这5分值真金白银。如果您就是20分的底子,这5分可能也就值个屁。

一定想要100分?那只有靠日积月累之功。您非要让我出个主意,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不仅在一次大展里突围的机会大一些,如果把摄影生涯当做一次比赛,最后的成绩也会好些。。

飞哥的新书,要重点推广一下哦!

《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

作  者:许华飞

页  数:352页

出  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版  次:2019年4月1版1次

炫一炫大咖们给我的评论:

华飞的文章,我总爱读。不废话,不绕弯,不故弄玄虚,不心灵鸡汤,既单刀直入,又幽默表达,更重要的是他梳理解析,微言大义。我算老兵,拍片不少,经验无数,自以为红尘看破,坊间摄影文章多半食之无味,但读到华飞,总觉得精彩,还时不时叫绝!也许会心一笑,也许恍然大悟,也许痛心疾首……反正,我读华飞,收获总随之而来! 

——雍和

用“良药苦口”“针起沉疴”“刮骨去毒”形容大飞的文字,很合适。大飞的文字没有和风细雨,猛、苦、见血、没商量。但你静静去读,发现那正是唤醒、修正、点亮的文字。

——陈小波

《飞说不可》是飞哥的一部摄影杂文集。他在中国摄影界浸淫日久,看得多、经得多、想得多,于是就有点憋(hold)不住了,产生了“非说不可”的冲动。他的话题都很接地气,是摄影界和影友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惯于嬉笑怒骂、调侃挞伐,有时甚至夹枪带棒、指桑骂槐,常常闹得鸡飞狗跳、电闪雷鸣。这或许正是自媒体时代追求热度的特点,受到影友的欢迎、热捧、批评、质疑,都是正常的现象,需要更广阔的胸怀来包容。

——杨越峦

可以不同意飞哥的观点,但是不能不看他的文章,至少可以看到几句真话,看到摄影圈里那些真相之外的真相。飞哥也骂人,但骂得挺艺术,被骂的人一脸茫然,想还嘴却接不上茬口儿,围观者捂着嘴笑。飞哥的文字耐看,久读方觉其妙,睿智深刻。看似信口闲聊,却丝丝入扣,不给人留缝儿。一个法学硕士说摄影,好看! 

——周梅生

华飞的文字是复调式的,且声情并茂。于京派文化的底色及摄影术的现代性表述之间,独成一统。关键是,在这些或迅疾或和缓的文字之间,掩饰不住的是作者天真的赤子情怀。

——晋永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