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即宣统皇帝。溥仪冲龄登基,在他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是天下之主,等到他长大准备有所作为时,满清早已灭亡。古代皇帝死后多有庙号、谥号,而溥仪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任君主,自然无庙无谥。 溥仪活了61岁,大半生的起起落落,让溥仪不再动做皇帝的念头。他曾经说过,“清朝灭亡了,皇帝溥仪死了,现在的只是公民溥仪”。1967年溥仪死于肾病,结束其大起大落的一生。 爱新觉罗·溥仪(中) 溥仪去世,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大把的后人。溥仪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按照封建社会制度应追庙号、谥号。于是这些新时代的遗老遗少开始琢磨,用什么字眼来点评溥仪的生平呢?用美谥还是恶谥?忙了半辈子的溥仪都没能让大清起死回生,他应当负什么样的责任? 慈禧太后选3岁溥仪为皇帝 介于清朝已经灭亡,所以爱新觉罗家族给溥仪定的庙号、谥号是不被国家认可的,只是家族成员的个人行为,本来溥仪的一生就很难评定好坏,庙号、谥号更是褒贬不一。位于台湾的爱新觉罗后裔认为溥仪的一生还是很了不起的,定庙号宪宗,谥号襄,全名“清宪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孚敬宽睿正穆体仁立孝襄皇帝”,根据古法宪为“有功有过”,是一种中上等的庙号,而襄就不得了了,《逸周书·谥法解》曰“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得到,襄在古汉语中指开辟疆土而有德,定襄很有可能是因为溥仪当过几天伪满洲国皇帝,勉强也算也算开辟疆土。总之此谥号严重名不副实。 溥仪伪满洲国时期照片 2004年,大陆的爱新觉罗后人按照他们的理解,重新定庙号恭宗,谥号愍(通“闵”),全名“清恭宗配天同运法古绍统粹文敬孚宽睿正穆体仁立孝愍皇帝”。恭是平意,而愍就非常有意思了,愍和闵相通,古汉语中闵又通“悯”,中谥略带贬义,同时带有很深的同情,拿现在话说就是时也,运也,命也!
溥仪最后变成的普通公民 大清灭亡不能让溥仪背锅,毕竟这是历史的选择,然而退位诏书的确是溥仪颁布的,吃饱没事干的吃瓜群众如果真想给溥仪定庙号、谥号,还真不好下笔,个人认为“愍”非常恰当,能够完整概况溥仪一生。小讨论:如果是你,会用什么样的字眼来描述溥仪一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