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清乾隆 粉彩御制诗文鸡缸杯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直径7厘米 杯直口、深腹、卧足。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仿古”六字三行篆书款。外壁一侧彩绘洞石玲珑、牡丹盛放的庭院内,童子与公鸡嬉戏之场景,另一侧墨书乾隆御题诗文《成窑鸡缸歌》,其后落”乾隆丙申(1776年)御题”,共计132字,诗尾红彩书”≡(乾)”、”隆”二章印,诗文下绘母鸡带领数只雏鸡觅食玩耍,情态生动传神。 整器胎釉精良、造型精巧、笔触细腻、色彩艳丽,所绘人物、动物、山石、花卉细致逼真,至精至美,而诗文于方寸间井然书列,字体朴凝,更与图案达致和谐统一。虽是小器,仍可窥见乾隆瓷器高超的工艺水平与独特的审美意趣,不失为本朝精品佳作。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相似器物,可资参考。 《成窑鸡缸歌》见于《清高宗御制诗四集》卷三十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7册,页847),借咏成窑鸡缸杯,论及斗鸡之戏,讽古喻今,以帝王身份自警,昭示其玩物而不丧志、不耽于安乐的立场。鸡缸杯为明成化时期创烧的珍品,以其制作精良、存世稀少而备受后世追捧,各朝亦多有仿烧。而乾隆时期所制仅借其名,器型、画意均脱离成化之本,别具一格,亦表达了乾隆皇帝好古仿古的同时,心存的超古傲古之深意。 参阅: 《清康雍乾名瓷》图144。 本专辑图142 《清乾隆 粉彩鸡缸杯》 RMB 3,600,000 182清乾隆 仿哥釉如意耳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高22厘米 哥窑一色古雅,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来以古朴典雅之气质折服无数钦慕者,为文人雅士首推之佳器。明张谦德(1577-1643)《瓶花谱》中赞曰:“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因此哥釉亦备受弘历喜爱。检阅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记文件之记载,尤其在乾隆早年,每一次仿烧前代瓷器名品的单目中,哥釉一项数量甚多。比如,“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哥釉收小八方双管瓶一件,哥釉四喜瓶一件,哥釉太极纸槌瓶一件,哥釉放大天盘口大汉尊一件,哥釉六方双管尊一件,哥釉莲座蒜头瓶一件,哥釉葵瓣笔洗一件,哥窑腰元罐一件,传旨:交与烧造磁器处唐英,……俱照样烧造送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磁器缴回,仍交瓷器库。此磁器内有大器皿应画样带去其小瓷器皿俱各带。钦此。”(见于乾隆朝《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江西烧造磁器处》)更有甚者,如乾隆十年(1745)《乾隆记事录》所载,“二月初七日:旨令唐英按渣斗木样烧造哥窑瓷瓶一件,仿旧做不要款,如仿得旧更好”。可见乾隆皇帝对哥釉瓷器仿古的重视。 唐英在雍正十三年《陶成纪事碑记》中对当时宫廷仿制哥釉的情况记叙:“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发旧器色泽。”由于按照清宫旧藏的哥窑实物来临摹仿烧,自然品格不同,达到“仿古暗合,与之无二”之程度。 本品正是当时仿古之佳作,彰显了弘历钟情于哥窑的文人性情。其瓶式端庄敦实,古朴典雅,以夔龙为双耳,玲珑曲折,为器身平添起伏婉转之美,实收点睛之妙。所施哥釉几近天蓝之色,淡雅隽永,釉质厚润,纹理变化丰富,耐人寻味,隐现“金丝铁线”之雅。圈足圆润,涂饰铁褐之色,属于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中所载:“仿铁骨哥釉”之“粉青”品类。底款篆法精到,端庄规整。远观之,于穆穆之中透出高贵雄浑之气,更是历数百年风霜而精光未泯,自有赵宋一道釉之品格。 来源:台湾鸿禧美术馆旧藏。 参阅:聚英雅集2002年特展,鸿禧美术馆出版,2002年10月4日lot18 RMB 2,200,000 183清乾隆 仿汝釉委角八方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高33.5厘米 瓶呈八方形,撇口折肩,直腹内收,圈足。造型周正,寓意“八方升平”,或称八方一统瓶。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方形款识,字体隽秀工整。通体施仿汝釉,色泽淡雅肃穆,温润厚腴,秀美天成,抚之似玉,浑然天成。 乾隆御窑所仿汝釉,其纯净与细腻的肌肤质感,给人无限的遐想。此种釉色与乾隆一贯追求文雅、素净的审美标准暗合,深得皇帝喜爱。从清文件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本作底款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篆法精妙,笔力遒劲,为典型乾隆早期风格,正是此时典型之作。 本瓶另一大珍稀之处为其原为日本收藏名家林原一郎旧藏,曾贮藏于林原美术馆中。林原美术馆位于日本冈山市,是在日本商人林原一郎(1908-1961年)丰富收藏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于1964年向公众开放,馆内有瓷器、绘画、漆器等多种类的丰富收藏。在上世纪80年代,林原美术馆曾举行名宝展,并出版图录,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其收藏在日本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来源:日本林原美术馆旧藏 参阅:《孙瀛洲的陶瓷世界》,页274,图173 RMB 1,200,000 184清雍正 外胭脂红釉内洋彩果纹茶碗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直径9.2厘米 雍正皇帝一生勤勉,行事素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著称。雍窑御瓷烧造历时虽短,但却典雅高贵,品质卓群,正所谓器如其人,人如其器。 雍窑瓷作之中,尤以颜色釉器物制作水准最高。雍正十三年冬,唐英撰《陶成纪事碑记》,载各式单色釉品种近四十种,其烧造盛况,可见一斑。胭脂红本为珐琅彩料之一,康熙末年始见单色釉器,以金为着色剂,用吹釉之法施釉,经800低温烘烧而成,其色如仕女化妆所用之胭脂,故名。因其配方为欧洲传入,故《陶成纪事碑记》称其为“西洋红色器皿”,又因其釉色似盛开之玫瑰花、蔷薇花,因此又有“玫瑰红”、“蔷薇红”之称。 本碗敛口弧腹,线条流畅,胎体轻薄,俊秀怡人,碗外壁通施胭脂红釉,色若绛霞。《陶雅》谓之“华贵中之佚丽者也.....匀净明艳,殆亡伦比。紫晶逊其鲜妍,玫瑰无其娇丽。”今观此器,实感古人之言不虚。碗内壁及底施白釉,釉层莹润白皙,底双圈内青花书雍正六字楷书款,字体端庄规整。雍正朝胭脂红釉器见有暗刻纹饰、添绘珐琅彩及粉彩等多个品种,本品乃添绘粉彩之品,以美中添雅取胜,返璞归真,堪称雍窑胭脂红加彩之代表。 来源:瑞士玫茵堂旧藏 展览:玫茵堂中国瓷器展,大英博物馆,伦敦,1994年。 RMB 5,000,000 185清雍正 斗彩缠枝郁金花卉纹碗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直径14.8厘米 本碗胎骨细白,内外均施白釉,薄而均匀,釉面光洁莹润,玻璃质感强。外腹部主题花纹为缠枝“郁金”,其下有如意云纹、变体莲纹两条边饰,画工细致,勾线填色一丝不苟,极为精细,青花色泽淡雅,釉彩鲜艳明快,线条勾画自然流畅,布局密而不乱,叶片、花瓣具晕染效果。外底心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字体清秀工整。这件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可爱,釉色光润,是一件难得的雍正斗彩佳器。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郁金是一种中草药,多产于川蜀、江南、江西等地,因能治疗马疾又名“马述”,以郁金纹如瓷器纹饰者,所见多为青花,彩瓷不多。相同纹饰斗彩花卉纹碗可参考香港苏富比1986年11月18日赵从衍专拍,编号137,清雍正斗彩缠枝花卉纹碗一对。 参阅:香港苏富比1986年11月18日赵从衍专拍,编号137 RMB 1,50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