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之 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7-13

206明正德 斗彩缠枝花卉撇口尊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直径13.8厘米  10.7厘米

此器为较罕见之明正德斗彩缠枝花卉纹撇口尊,存世稀少,该尊造型周整,釉色、花纹均为正德御窑斗彩之代表。

正德时期撇口尊大多以青花绘龙纹为装饰,故宫博物院原清宫旧藏正德青花穿花龙纹撇口尊即为一例,刊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页62,图57;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有藏,刊于《明瓷名品图录》,东京,1977年,卷2,图版92;戴维德爵士旧藏一例,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刊于《Oriental Ceramics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东京,1982年,图版124

本品的主体纹饰为斗彩缠枝花卉,日本出光美术馆藏一件正德青花缠枝莲纹撇口尊,刊于《出光美术馆藏品图录·中国陶瓷》,出光美术馆,1987年,图177;日本出光美术馆另收藏有一只正德斗彩缠枝花卉纹三足盘,纹饰作斗彩缠枝花叶交错状,与本拍品纹饰类似,刊于《中国陶磁名品展》,出光美术馆,1994年,图20

RMB 2,645,000

207清雍正 御窑斗彩云海九龙图天球瓶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52.5厘米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清雍正时值盛世,仿古风盛行,御窑厂承命生产,其中天球瓶作为经典的永宣器类,得到广泛的摹制和创新,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以外,还新添诸如斗彩、五彩、粉彩等门类,达到“师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的境地。

本品外壁以斗彩绘云龙纹,青花勾线细致,龙纹以红绿彩为主,形态生动,富于变化,细颈五爪,矫健有力,九龙腾跃于天海之间,寓意“九龙在天,天下大治”。其间祥云密布,生动传神,细节上的处理显出雍正时期绘工精细的特点,为宫廷陈设瓷。此瓶云纹的描绘极有特色,以青花细线勾勒轮廓,再填以各色彩料,红、黄、绿色彩缤纷,形态飘逸,这种连绵不绝的云纹见于雍正御窑斗彩器之上,为雍正时期标准“五色祥云纹”。国人自古即对龙崇拜,并视之为祥瑞。“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因此龙常与云气纹、火焰纹、海水纹衬托配合出现在器物上,以示其登天潜渊之特性。历代皇帝均以“真龙天子”自居,龙成了皇权的象征,五爪龙更为帝王专用纹样。本品底不落款,《清档·雍正记事杂录》中有奉皇帝旨意“俱不要款”的记载,雍正帝常指示所烧瓷器不落年款。

德国德累斯顿瓷器博物馆收藏一件乾隆斗彩云龙纹双耳大瓶,该瓶形体硕大,纹饰神采与本品极为相近,器型亦相似,该瓶作为德累斯顿瓷器博物馆镇馆之宝展出,可见珍罕之至。另见一件乾隆斗彩龙凤穿花纹梅瓶,原清宫旧藏,龙纹画法及彩料与本品接近,亦不见款识,刊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页259

RMB 2,530,000

208明成化 斗彩花卉纹天字罐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款识:无圈栏“天”字青花楷书款  9厘米

天字罐是明代成化斗彩瓷器。因罐底用青花楷书一无圈栏“天”字款而得名,均为官窑作品。彩器中用青花纹饰片段或以青花勾勒轮廓填彩,画意生动,构图舒展。多绘海马、海兽、海水、朵云、夔龙、翼龙、蟠螭、缠枝瓜、缠枝莲及蕉叶等,纹饰线条柔和圆润,色彩明艳鲜亮。器有大小之分,最大者通高13厘米。成化时期的“天”字罐因久负盛名,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景德镇窑曾大量仿制成化斗彩天字罐。成化斗彩器早在明代晚期已是名品。《砚山斋杂记》云:“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隆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窑,次宣窑,次永,次嘉,其正弘嘉隆万间亦有佳者。”此外,本书亦云,与本品同为斗彩器的鸡缸杯,其价值在当时已“值钱十万”,可见成化斗彩器之珍贵。

本品胎体轻薄,直口,短颈,溜肩,腹下渐收,广底,底内署有“天”字楷书款。本品附有原配圆形器盖,盖顶微凸。盖顶以矾红料绘制团莲一朵,盖壁则以青花料绘一圈卷草纹。罐肩绘有一圈莲瓣纹,主体纹饰则是青花斗彩缠枝莲纹,六朵莲花以青花料描绘,而枝叶则在青花轮廓内填以绿彩。器底亦绘仰莲瓣纹。

检索国内外公私收藏,与本品同纹饰的成化斗彩天字罐仅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该器亦有原配圆盖,风格纹饰、器形尺寸均与本品近似(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五彩·斗彩》,第181页,图版164)。此外,景德镇御窑厂亦曾有出土与本品纹饰及形制相同,唯未填彩者(参见《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第307页,图版326)。

本品纹饰线条柔和纤细,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无疑是成化御窑瓷器中的一件精品。

来源:美国藏家旧藏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五彩·斗彩》,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1页,图版164

《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307页,图版326

RMB 2,415,000

209清雍正 斗彩暗八仙双寿桃纹碗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13.3厘米

雍正斗彩为清代官窑名品,不但彩料妍美绚丽,更深得布局之妙,纹饰疏朗清新,绝无堆砌纷繁之虞,故其成就独步一时,历来受到鉴赏家高度评价,其中暗八仙纹碗即属此类雍正斗彩之精品。

此碗制作精良,胎薄体轻,釉面光洁。外壁斗彩绘暗八仙纹饰,辅以如意贯套纹,碗心两道弦纹内彩绘折枝寿桃,桃实硕大,以红彩点染桃尖,突出质感。暗八仙为传统纹饰,以八仙手中法器暗喻指代,寓意祝颂长寿,与碗心寿桃内外搭配,应为清宫祝寿时用器。全器填彩准确,彩料细腻莹润,为雍正官窑斗彩器之精品,传世不多,十分珍贵。相同器物可见徐氏艺术馆藏品(参见《徐氏艺术馆.陶瓷IV.清代》,徐氏艺术馆,1995年,图139)。为同一写款者署款。

RMB 2,500,000

210清雍正 斗彩祥云龙凤纹葵口碗 (一对)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19.7厘米  10厘米

此碗成一对,碗口宽沿外侈,略有萎口,形成四瓣葵口状,弧形腹内收,下部较丰满,圈足,整体线条优柔雅致,圆润自如,呈现出清代早期所流行的碗形。器通体在釉下以青花勾勒图案纹样的轮廓,在釉上施矾红,绿,黄各色彩料,绘制图案。描绘出一条盘绕于祥云之间的升龙,张牙舞爪,霸气四溢。口沿内外等距点缀朵朵鲜花,其间则是滚滚波涛激荡不已,磅礡大气。外壁上随葵瓣形分为四处图案,分别绘有游龙戏珠与瑞凤展翅,龙身蜿蜒矫健、张弛有度,凤翼羽毛整饬、五彩斑斓,均由各色釉料勾勒而成,构图层次分明,细部刻画精密。足边的回纹环环相扣,象征富贵不断,大吉大利。足内以青花料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这件作品胎釉细腻柔润,造型华美别致,呈色浓艳俏丽,纹饰精巧尊贵,所绘图案极具欣赏价值与艺术魅力,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收藏精品,堪称代表了当时瓷器烧制工艺最高水平的集大成者。

参阅:《清朝工艺之美》大阪市立美术馆1922P28.68。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品编号:598A1907

JPY 31,625,000

211清雍正 斗彩福禄绵绵大盘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27厘米

此盘为敞口,浅腹,圈足,盘形隽秀典雅。胎质坚致细白,釉汁莹润如玉。外壁及盘心均以斗彩技法描绘红蝠葫芦纹,色彩丰富,呈色艳丽,描绘细致入微,生动流畅。柔嫩蔓藤的卷曲之姿,流露着线条之美,葫芦呈现不同质感,彰显出彩料之精;形神俱佳的红蝠,映衬着诸色交辉的绚丽。红彩的纯正匀净,绿彩的娇嫩青翠,黄彩的明快润泽,在此之中得到最佳的展现。红蝠寓“洪福齐天”,葫芦表“子孙万代”,均为吉祥福寿之意。布局虚实相济,密而不乱,欣赏之际更觉清新怡人。外底正中落青花 “大清雍正年制”双圈六字二行楷书款,工整清秀,字迹隽永。

纵观有清一代,内府御瓷的纹饰多赋予吉祥喜庆的寓意,然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评判,往往是寓意显凸而画意不足,予人以附会牵强之感,唯独雍正一朝画笔逸丽清新,构图别具一格,将两者巧妙融汇于一体,令人欣赏画意之际顿悟其中蕴意。究其原因,乃源于胤具有近乎苛刻的审美性格,非常留意宫廷艺术品的制作,对瓷器纹饰讲究“文、雅、精、细”,为达此效果往往不惜多次修改稿样,直至感觉完美方罢。正是如此的执着追求,令雍正御瓷以超凡脱俗的形象独步有清一代,此斗彩福禄纹盘正是其中代表之一。

雍正斗彩可分作两类:一类是仿明成化斗彩制品;一类是本朝自创款式。而此盘从其纹样及色彩来看,即属于后者。此盘呈现的艺术效果既不似传统斗彩那样鲜丽单纯,也不像单一粉彩那样柔和温润,而是自成一格,于淡雅粉润中略显亮丽,于纤细娇巧中更见挺隽,既柔润蕴蓄又光彩照人,完美的再现了雍正一朝斗彩瓷器的精髓所在,韵味悠长。相同作品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

来源:瑞典私人藏家旧藏

RMB 1,840,000

212清雍正 斗彩寿山福海盘 (一对)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15.5厘米×2

此式斗彩盘为雍正一朝所独创,后世不曾再造,颇为珍稀。其形小巧隽秀,胎釉细薄莹润,釉色柔和不艳。盘心一侧绘陡峭山壁,上有桃枝横欹而出,硕果累累,错落有致,质感逼真。下见五蝠成群翩飞,更现灵石破海而生,寓意福寿吉祥。其设色淡雅逸丽,红色油润,縁色似水般莹亮明澈,构图颇得虚实之妙。当中山石桃枝之绘画水平堪称雍正御瓷之最,运笔苍劲,皴法多变,点染细致。外壁环绘三组折枝荔枝红蝠图,荔枝果上装饰团寿纹,颇为独特,寓意利寿利福。整体彩绘精细,风格清丽,气韵隽逸,彰显出雍正帝对御瓷纹饰“文、雅、精、细”的脱俗追求。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字体工整秀雅。

参阅: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Lot97

《千祥云集·中国吉祥图案文物·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香港艺术馆2008P174

《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第219页,图134

RMB 1,782,500

213清康熙 斗彩描金八吉祥折腰盘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  直径26.2厘米

盘敞口,折腰,圈足。通体绘斗彩描金纹饰。盘心以绘六个环套的如意云头组成团花,内壁绘变形双犄牡丹纹;器外壁饰缠枝莲花托八吉祥,近足处环绘莲瓣纹。圈足内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盘器形硕大周整,胎质细腻,釉色莹润,纹饰古朴典雅。此器原为一对,为日本出光美术馆之旧藏,并著录在1987年出版《出光美术馆藏品图录·中国陶磁》图版943号。

来源:

1.壶中居旧藏,东京。  

2.玫茵堂收藏

RMB 1,725,000

214清乾隆 斗彩加粉彩婴戏图小瓶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款识:“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8厘米

清代乾隆粉彩器造型格调新颖,工艺完美独特,装饰题材皆为祥瑞,开创了粉彩发展的新格局。此件拍品即为此时佳作,小器大样,造型灵巧精致,线条圆润优美,瓷胎坚实缜密。通体满施白釉,釉面透润莹洁,以斗彩为饰,先以青料勾画出花纹轮廓,而后填以红、绿、黄等色,部分以青花为饰,色调淡雅。主题纹饰为婴戏图,腹部一周绘十六个婴戏童子,石桥如虹,蕉叶碧翠,奇石林立,朵花清丽,绿草依依,一派春意盎然之景。众童子皆梳发髻,周身绸缎锦衣,面庞白皙红润,神态稚拙活泼,于庭院之间嬉戏玩耍,身着各色长衣,或站立,或蹲坐,或斗蟋蟀,或捉迷藏,表情生动逼真,活泼可爱,凸显孩童时代的天真烂漫。

婴戏图案是古代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装饰题材,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特别是康、干时期,宫廷艺术受其影响较大,也较多见这类装饰。周围辅以翠竹、芭蕉、花草、山石、栏杆等。外壁口沿下与足端外部均饰一周回字纹;颈部绘如意云纹边饰;肩部绘卷草纹及如意头纹,腹部底端饰一周变体莲纹边饰。各边饰条带均以金彩作间隔,双耳也涂金,显得雍荣华贵。将金彩引入斗彩画面是乾隆斗彩的特征,既丰富了釉上彩的种类,又使画面更添富丽堂皇。外底施淡青色釉,中心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方形款识,字体规整,起笔、落笔处色泽较浓,具有乾隆时期的典型特征。

整个器物形制独特,小巧玲珑,斗彩装饰,以粉彩饰童子的衣袍,丰富了整体画面,使画面更有立体感,人物变得栩栩如生。色彩丰富,色调雅致,婴戏图案的构图明快清晰,至为难得。

RMB 690,000

215清雍正 庆宜堂制款斗彩落花流水纹卧足杯(一对)

鉴赏之八百五十八明清官窑瓷器补篇(三十八)

款识:“庆宜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3.5厘米  口径7厘米×2

落花流水,语出唐代诗人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句。明天顺三年(1459年),王佐增补《新增格古要论》卷八“古锦”条谓:“今苏州府有落花流水锦及各色锦”,说明此纹饰应最早源自丝织品图案,后采用于明成化初期的斗彩杯上,入清以降,康熙雍正二朝瓷艺上皆喜以之装饰。

此杯胎体轻薄,洁白细腻,造型小巧。杯身以青花及红绿二彩绘就而成,见瓣瓣落英,粉红淡雅,徐徐洒落,逐波而流,浅翠苲草,缓缓飘零。流水以青花淡描绘出,于诸物映衬之下,俱可感知,予人追寻流水之际,思绪已远去,飘至生平所见最佳之胜景处,静静体会其寂谧,收获不可言喻之意趣。杯内以红彩绘鱼纹,众鱼逍遥,享受在水之乐。其画笔精美,设色淡雅而质感逼真,花落之态,游鱼之乐,皆随笔而至,此绝非庸手可为,其构建出落花流水之意境皆为天下文人所喜。底书青花“庆宜堂制”楷书方框款,为雍正、乾隆、嘉庆三代著名的官窑堂名款。

RMB 575,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