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44.5厘米 乾隆皇帝精鉴善藏,遍集珍品无数,凡皆集录成书,尤其瓷器,不乏稀世佳品。本品花纹浓艳秀雅,或曾深得乾隆惜赏。 此类器形制作极难,工艺之复杂,即便在乾隆一朝亦为甚。 如此器般硕大端秀,非能工熟匠不可得;本瓶巧借古物器形及饰纹,但不失清朝典韵风尚。论工艺,乾隆崇古而求新,既羡当中意蕴,亦欲藉尊古,宣当朝盛世之正统。 乾隆博古好雅,大兴文事工艺,尤好悦目华器,故多精饰巧制,以至当朝所造新器,所用工艺繁复奇巧。大器沉稳厚重,制作尤难,非江西景德镇御窑巧匠不能为,御窑由督陶官唐英指导,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常令唐英特制新品供御,使瓷匠得以发挥技艺,佳器屡出。 此扁壶用上等钴蓝,妙绘莲花及缠枝卷草,布局均匀,花枝婉约华贵,又不失清雅 。缠枝纹卷曲连绵,巧对呈几何状的莲瓣及芭蕉 ,圈足及口沿加饰一圈波浪,衬托壶身椭圆线条及几何对称构图。 此扁壶之形制及纹饰,原型出自清宫珍藏十五世纪明青花瓷。扁圆壶形仿阿拉伯铜器,明朝瓷匠取而用之,饰以中式莲花纹。据《乾隆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江西烧造瓷器处》载,乾隆三年,曾仿制多件宣德青花扁壶大器(见张荣编,《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北京,2012年,卷2:乾隆朝,页65-68)。清宫旧藏一件宣德缠枝莲纹扁壶,尺寸与本品相同,但矮圈足、无耳,现藏北京,刊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上)》,香港,2008年,图版98。此扁壶且以青花点苔,营造色泽深浅不一,妙仿前朝回青黑疵。 HKD 24,100,000 222清嘉庆 松石绿地粉彩开光花卉纹壁瓶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 高19厘米 本壁瓶造型新颖别致,因正面中央凸起一棱,而呈三角形。瓶身主体部分以松石绿釉为地,釉色亮丽温润,上绘粉彩荷塘意趣图与桂花牡丹图,周围均以描金福寿纹装饰,并伴有卷草、番莲纹、粉彩缠枝花卉纹相衬,寓意吉祥富贵,极尽富丽华贵之姿。画面笔触纤细工整,纹饰美华贵,意境典雅绝俗。 壁瓶在清宫档案中被称作“轿瓶”,是悬挂于轿内的装饰物,亦可悬挂于斋堂墙壁上作插放花卉之用。其始见于明代万历年间,乾隆二年唐英任督陶官后,改明时之厚重为纤巧,佐以华丽纹饰,深得乾隆帝钟爱,以之装饰宫廷,并多次赋诗文赞赏,同时,每次出巡,均将壁瓶随身相伴,作为御辇装饰,供沿途采花赏花之用。 本品形制极其特殊,翻检各方资料,三角形式样甚为罕见,实为孤品。其虽非乾隆朝烧造,但工艺、绘画与风格仍葆有乾隆朝之遗韵,当为嘉庆时期粉彩的上乘之作。 RMB 2,000,000 223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66.5厘米 六方瓶器形首创于雍正,盛于乾隆,见有青花、粉彩及单色釉品种。方器烧制难度大于圆器,本瓶为六方形。此六方大瓶为方器中少见之巨作,成型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制作工艺较圆器复杂,而烧造当中更易疵裂变形。此器周正端庄,正是唐窑烧造技术水准高超的反映。乾隆帝好古成癖,并强调采古博今,这种审美取向在瓷器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本器在纹饰题材和描绘技法方面极力追求永宣瓷器的效果,主题纹饰亦采用明初所流行的折枝花果纹,石榴、寿桃等瑞果,寓以“福禄寿”三多之意。 纵观清宫档案记录,乾隆早期御瓷中同一类的琢器制作往往数量罕少。目前查阅公私收藏,仅见南京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有收藏,市场流通所见者亦只是四五件。另外,此瓶来源清晰传承有序,于1930年,英国一位从事古董交易的女士,在居住地康瓦尔郡(Cornwall)房地产销售处购买了此六方瓶,收藏逾50年,约于1980年传给其居于德比郡(Derbyshire)亲人。由于继承的夫妇对中国古董不大认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此尊逾70公分高的硕大花瓶,过去30年一直把此六方尊作为家里大门的门挡,而孩子们也经常在瓶子周围玩耍、嬉戏。至近年,夫妇把六方瓶通过英国拍卖行释出,会上竞价激烈,引起轰动。如今经历两百逾年,此器得以回流中国,殊为难得。 HKD 14,160,000 224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牛头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45.3厘米 本器直口微敞,短颈,上饰双变体螭龙形耳,圆鼓腹下垂,圈足。胎体厚重,腹部丰满,肩部安对称夔龙形耳。外壁通体绘青花花纹,自口沿向下,分别为回纹、勾连锦地团寿纹、如意头纹、莲瓣纹、卷草纹,而以腹部缠枝莲纹为主要纹饰,花形硕大饱满,枝蔓舒展婀娜。颈部勾连锦地团寿纹又称万寿不到头,寓意福寿连绵。为乾隆朝烧造的宫廷陈设器,品相完美,十分难得。底落“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 牛头尊为陈设瓷的一种,因器形倒置似牛头故而得其名。作为大型陈设器,传世品多为乾隆时期作品,品种以青花为多,亦见有粉彩、茶叶末釉等作品。腹部绘饰缠枝花卉纹,构图及内容均仿永乐、宣德制品,在具体绘画风格上又具有明显的本朝特征,纹饰细部的渲染颇为繁狡,其中缠枝莲花的画法更是具有了西洋绘画的特征。整体青花发色悦目,颇具文雅之风。据耿宝昌先生著作《明清瓷器鉴定》中记载,此类大尊又名青莲樽,取其清廉寓意。其造型恢弘俊伟,气派大方,甚宜殿堂陈设,故雍正乾隆两朝颇得皇家喜爱,广为流行,是为清宫最尊贵器形之一。同类器可见《明清瓷器鉴定》,紫荆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耿宝昌,1993年,页267,图455。另沈阳故宫藏有一例,著录于《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篇(上)》,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页7。 RMB 2,415,000 225清乾隆 蓝地描金开光粉彩山水图狮首衔环耳四棱小盖罐 (一对)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10.5厘米×2 此对小罐造工精湛,色彩搭配悦目华丽。与对罐同饰蓝地描金开光粉彩图之瓶罐,尺寸、器形,却甚为珍罕。乾隆皇帝喜爱标新创异,清宫匠人极力钻研探索,时有巧妙技法,相比硕大形制,更创小巧作品,并以华饰点缀。罐身各部设计,皆经精挑细选,画中国传统山水,却以洋风卷叶相伴,推陈出新。器若瓜棱,配兽耳衔环,尤显华丽不凡。纵然清宫御窑大量制瓷,文献记载罐例,无可与之相比,此品足见匠人创意无穷,巧思入微。 相类其他蓝地描金开光瓷皿,尺寸较大。参考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瓶,饰山水图,侧有拟古凤首耳,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香港,1999年,图版130。本品亦反映乾隆帝之广博喜好。铺首之饰,姬周已有,雍正、乾隆皇帝心怀尚古,复兴此式。乾隆帝善藏惜珍,好珍奇古玩,玲珑艺品,收于多宝格,或存于御书房。硕大瓷器,份量不凡,尤显宫廷气派;小巧精品,则讲究匠人精湛技艺。如本品可见,艺匠凭巧手妙工,尽善尽美,成就袖珍之宝。小巧美瓷,可参考一袖珍黄地洋彩缠枝番莲纹铺首瓶,署乾隆年款,极为精致,两度售于香港苏富比,2009年4月8日,编号1601,以及2013年4月9日,编号15。 HKD 5,50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