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偈 | 满目青山

 愚人道缘 2019-07-13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以外无法,满目青山。

——天台德韶禅师

我们现在用来勉励别人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句话语出自禅宗,原来是充满矛盾的,我们爬上了百尺的竹竿之顶,再也无可攀缘,哪里还能更进一步呢?

百尺竿头典出于长沙景岑禅师的偈子:

百尺竿头不动人,

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

十方世界是全身。

这首偈后来成为禅的公案之一,常有禅师问弟子说:“百尺竿头如何进步?”若能勘破百尺竿头,就能得悟,茶陵郁山主就是由这公案得悟的。

百尺竿头是最顶点了,怎么进步呢?有人认为必须“飞跃”,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体会弥勒菩萨的诗,就能有新的开启:

手把青苗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多么动人的见地,把禅者喻为是插秧的农人,他们低头工作正好看见水中的蓝天,而在退后插秧时,后退正是向前呀!因此,百尺竿头的进步,不在于能往上飞跃(因为无处飞跃)而在于打破百尺竹竿的执著,心中没有了竿头,怎么还有百尺的拘限呢?这种观点,宋代的怀深和尚曾写过一首《退步偈》:

万事无如退步人,

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

笑揖峰头月一轮。

禅心是一种和谐无争、无我无他的状态,它不是一种紧张特立的态度,而是平常轻松的生活,若能连进退的执著都能打破,禅心自然现起。

那么,到底如何打破百尺竿头呢?我们用禅宗两首有名的偈来看,神秀禅师在五祖传衣钵时曾写了一首偈:

身是善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大家看了大为佩服,觉得是悟道的极致,其实只是百尺竿头。当六祖惠能大师诵成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才是在绝路里飞翔,乃因为他打破百尺的拘限。还有一次,卧轮禅师去求见惠能大师,说出自己的悟道之偈: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闻者无不动容,认为这已爬到百尺竿头了,但是,六祖回答说: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这正是打断竿头,更进一步,使我们知道禅者有着最积极与有活力的人生态度,但同时他们的心性平和,富于弹性,不执著于世间事物,因此就不受世间的折磨,也由于他们不受外境干扰,能像苍鹰一样振翅翱翔,而且苍鹰也有敛翅低飞的时候,他在该高的地方高,在应低的时候低,否则,僵在百尺竿头,一来远离了生活,二来日久必会疲累而坠落。

了解百尺竿头须进步,再来看天台德韶禅师的偈就更能有所会心,“通玄峰顶”到底在哪里呢?一个人如果心里有通玄的峰顶,就会青山满目!

文字 | 《好雪片片》

图片 |  南华禅寺

编辑 |  曹溪妙音

审核 |  宝林山人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华禅寺

www.nhcs.cn

消灾祈福等佛事活动

请咨询客堂 

☏:0751——6501014

网络信息等问题

请咨询信息部

☏:0751——650225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