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清乾隆 御制胭脂红地洋彩八吉祥贲巴瓶 (一对)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26厘米×2 瓶为一对,呈台形口,束颈而高,鼓腹,外撇式高圈足。台形口沿外侧以胭脂红为底,粉彩细描缠枝花卉,颈部主体以各色莲瓣纹装饰,腹部以胭脂红为底,饰以莲托八吉祥纹,八吉祥是瓷器装饰中典型的宗教纹样,由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种吉祥物组成。八吉祥初始时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起按轮、螺、幢、伞、花、鱼、瓶、结排列,从明万历至清代则以轮、螺、幢、伞、花、瓶、鱼、结为序。胫部靠腹部处施色调较淡的胭脂红,胫部近圈足处以松石绿及鹅黄两种莲瓣纹相间装饰。底心以松石绿为地,中心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瓷制瓶流行于清乾隆年间,开始只见于喇嘛庙,后道教的元君庙也以此为供物,由底座和八吉祥供器两部分组成。底座多呈莲花柱形,八吉祥供品则为轮、螺、幢、伞盖、花、瓶、鱼、结,多作粉彩,底书年款。北京雍和宫法物既明册曰: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谓。法轮,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谓。宝伞,佛说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谓。白盖,佛说偏覆三千净一切药之谓。莲花,传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谓。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谓。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坏劫之谓。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 文供佛即文殊菩萨,这说明瓷质贲巴瓶是作为礼佛用器的。本对贲巴瓶作为乾隆御窑精品,亦应是清宫礼佛之供。此贲巴瓶有三希,有流者为壶,无流者为瓶,贲巴壶(瓶)以有流者为多,无流者少见,加之该器器形匀称规整,纹饰布局疏密有度,底款规矩而有法度,此为稀有;作为乾隆御窑精品,清宫礼佛之供,又为成对保存,此为稀珍。瓷质彩绘贲巴瓶为乾隆朝之首创,作为佛心天子,弘历的一份献礼而载入瓷史,除了供自身修持佛法之外,还作为高级御礼赏赐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是当时清皇室与密宗上层思想感情交流的见证,寄托双方的共同信仰。 来源:国有文物商店旧藏 RMB 28,750,000 242清雍正 御制粉彩过枝虞美人盌(一对)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 双方框六字二行楷书款 直径13.4厘米×2 盌侈口,深腹,圈足。内外壁彩绘罂粟花,纹饰相连,如花枝过墙而出。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两盌纹饰章法基本相同。 与本拍品大小相若的雍正御盌中,以虞美人为饰者尤罕。但更与众不同及精奇佳妙者,是其起于器足、越过盌沿延至内壁的“过枝花”(攀沿而过的花枝)纹样。就此类构图而言,画好枝干固需一流画师,但唯有画技出神入化者,方能驾驭虞美人袅婷曲折的花茎。这种装饰技巧又名“过墙枝”(攀墙而过的枝条),音谐“长治”,借喻政通人和、长治久安。故此,当中既有歌功颂德之心,亦含祝圣上万寿无疆之意。这对雍正盌在处理这种高难度题材时,处处匠心独运,笔笔浑然天成。 此类盌盘外壁的花枝或花茎延至器内的装饰风格,肇始于十七世纪上半叶明末崇祯年间的中国瓷器。雍正过枝桃纹盘中的精妙之作,大多署双框楷体六字雍正款。这很可能是在刻意模仿经典的成化斗彩御瓷,因巅峰时期(即成化晚年)的成化斗彩瓷多署双框六字楷书款,样式与本拍品和大英博物馆藏品如出一辙。 这二盌均绘红、粉红及瓣沿粉红的白色虞美人,衬以绿叶和蓓蕾,画风写实灵动。此处的花卉描写无比细腻精湛,这从花茎与偃垂花苞上的绒毛之逼真程度,即一目了然。至于红色虞美人的花瓣,亦展示了粉彩御瓷釉上矾红彩绘的丹青之妙。珐琅彩本身乃精心调制而成,画师用之恣意渲染浓淡深浅,营造出薄纱般的花瓣在阳光下若隐若现的效果。至于粉红色及瓣沿粉红的白色虞美人,它们所用的是另一款精制珐琅彩,但画工同样出神入化。在描绘各色花卉时,画师充份利用多种粉彩色调,浓淡粗细拿揑得恰到好处。层涂和调和后的粉红、白、黄与淡绿彩,色彩益发写实,卷曲的花瓣也更具质感。画师除了用略深的粉红彩来描绘某些花瓣的丝络纹,还划以细若毫芒的瓣纹,使其外观和质感愈加逼真。在瓣尖粉红的白花上,画瓷师所划的瓣纹效果尤佳。雍正粉彩以细腻见称,这一优势在呈现绿叶时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见深浅不一的绿彩浓淡相间,叶梢偶用泛蓝或淡黄彩渲染烘托。描绘虞美人花的画师,对此花应知之甚详,或是描摹眼前的实物。所以无论是花芯的雄蕊和雌蕊,或是姌袅曲折的花枝,乃至花蕾特有的绽放之姿,每个细节俱栩栩如生。 “虞美人”为罂粟花属,在中国名称众多,“锦被花”乃沿用已久的名称之一,借指身穿锦衣,再引申为锦袍加身的高官。罂粟若衬以牡丹,则含“锦衣玉食”之意。虞美人这一题材,亦盛行于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的绢本和纸本画。以各色虞美人为饰的雍正盌弥足珍贵,其最初的灵感也许来自绢本或纸本绘画,但瓷器版的变奏依然创意非凡、画工一流。本品的过枝花构图更蕴藏了对皇上的祝颂,诚为工精艺熟的巅峰之作。 来源:Frank Caro,卢芹斋继承人,纽约,1960年代,编号C3814 展览:德州圣安东尼奥美术馆,1984-2017年 HKD 26,500,000 243清雍正 粉青釉灯笼式盖瓶(一对)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高29厘米×2 本品器形,简洁素雅,小口短颈,上配原盖,盖平形,中置宝珠钮圆肩筒身,圈足。瓶及盖通体饰粉青釉,此器为雍正朝创新之品,符合当朝皇帝清雅品味。此瓶釉质均匀纯净,润泽类玉,足见雍正帝对茶具之严格要求。雍正一朝制瓷,多鉴皇帝本人艺术情趣,故佳器屡出,既有独创新例,亦有典雅名器。此外,器俱反映时人饮食习惯,例如本品瓶,则与储茶及品茶相关。瓶底亦整施粉青釉,于中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雍正朝历时虽短,但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年希尧与唐英的督理下,工艺要求严格,“参古今之式,汇以新意,备储巧妙”,较之前朝的制瓷器水平更为提高。其时的景德镇御窑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一切奉命遵从喜爱瓷器的雍正皇帝的旨意烧造,甚至瓷器的器型、图案、品种也须御批审定和御出新样。当时烧制的瓷器数量很可观,并以工艺精细而著称,其突出的特点是瓷质莹洁,釉色齐备。雍正时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制技术高,火候适度,因而胎胚坚白细润,成型规整,器体轻薄。大器胎体匀称,不显厚重,小器愈加玲珑。 与本品一致之成对者,遍阅资料,于是从流通仅见两例。英国铁路基金会旧藏一对,造形及釉色与本品一致;另见成对例,为胡惠春(J.M.Hu)先生旧藏。 来源:Doris Duke(1912-1993) 旧藏,购自Y.Laurell于北京,1935年。 RMB 19,780,000 244清乾隆 仿古铜釉粉彩海螺足敞口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 宽18.2厘米 高11厘米 此尊内外皆施仿古铜釉,色彩斑斓苍雅,金属质感逼真,一如青铜古物,让人铜瓷莫辨。下承四足,皆以各式海螺为之,海螺外形逼真,惟妙惟肖,底部为“大清乾隆年制”阴文六字篆款,端庄稳健。 乾隆一朝是为中国彩瓷发展之巅峰时代,其彩釉之丰富,品类之繁复,技术之高超,皆空前绝后,特别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仿古采今,备诸巧妙,所出瓷器皆为“泥形土质都成金石之声,锦地花纹并带云霞之色”,其既崇尚复古,亦勇于创新,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与艺术新姿采均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彼时唐英引领下的御窑厂,极良工巧匠之能事,依遵乾隆皇帝之广博爱好,以瓷为胎,敷设彩釉,仿制诸式材质的工艺品,其范围涵括竹木、玉石、金铜、髹漆等十数项,水平之高竟达以假乱真之地步,令人叹为观止。时人朱琰《陶说》赞曰:“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 此乾隆御制仿生瓷海螺古铜釉渣斗式花盆正是唐窑造器精神的一例最佳诠释。其造型别致新颖,花盆内外皆施仿古铜釉,色彩斑斓苍雅,金属质感逼真,一如青铜古物,让人铜瓷莫辨。下承四足,皆以各式海螺为之,海螺外形逼真,惟妙惟肖,底部为“大清乾隆年制”阴文六字篆款,端庄稳健。全器上下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调配出色泽相似于各色材质的彩釉,勾画出彼此纹理,色泽摹仿如真,教人难以分辨,诚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称“骤视绝不类瓷,细辨始知皆釉汁变化神奇之至也”。 本品工序之繁缛,设色之丰富,绘画之多彩,绝非仅凭数人之力可成,当为乾隆盛世仿生彩瓷之翘楚。仿生彩瓷之妙贵在宛然如生,根本在于良工与巧匠。若无良工为之构图设计,巧匠为之敷彩洗染,何来一器成,天下宠?关键是各类色釉如何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这是需要建立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工匠自身既对色釉的物理料性变化有着深刻了解,还需要具备极高的美术功底与审美能力,方可胜任。 一款仿生瓷所涵括的品类越多,工艺复杂程度越高,在当时烧造数量绝对不多,往往只是作为乾隆皇帝闲暇把玩之物,最多一两对而已。当中能流传至今者更为罕少,特别复合品类的各款仿生瓷,目前传世数量不过十件,所见皆属小件器皿,皆不及本品形制之大。与本品相同者仅见一例,为法国吉美博物馆典藏,著录于《LA CERAMIQUE CHINOISE ANCIENNE》,Alexandre Hougron, Paris: Les Editions de I'Amateur, 2015, p.229。 来源:英国藏家得自苏格兰霍普(Hope)家族(传) RMB 19,550,000 245清乾隆 粉彩开光题御制诗花卉纹撇口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40厘米 本品当属乾隆御窑制瓷工艺精巧卓绝之典范,所制甚少。开光花卉结合御制诗,似将绢裱画轴移至瓶身,匠心独运。白地锦文繁复华丽,开光诗画文心内秀,两相呼应,独具一格,尽现乾隆皇帝之艺术品位与文学造诣。 所题四首御制诗皆录于《四库全书》之《御制诗乐善堂全集定本》,卷24,页15-16。此集所录皆乾隆尚为宝亲王时所作。此四首原为题蒋廷锡(1669-1732年)画屏五景,咏苍松牡丹、黄蜀葵、荷花及梅花,皆御题。然此瓶四幅花卉却为黄蜀葵、牡丹、菊花及石榴花,与诗中所咏略有不同。 此瓶纹饰之华美富丽,得于其设计之巧思妙用,缠枝锦地衬开光白地花卉并御制诗,前者绚丽盛放,后者内敛雅致,对比强烈,互为衬托,可见乾隆奢华与传统兼容并蓄之艺术品位。本品远观似有粉红地之感,然近视方知为矾红绘细密锦纹于白地之上而成,既觉观感意趣盎然,又叹工艺超凡精湛。口沿、瓶颈、圈足及开光复以鎏金勾勒,亦增其耀眼夺目之感。 此瓶未有相似作例见诸出版。然八开光花卉并御制诗瓶例有之,清宫旧藏一例,器形稍小,长颈撇口,饰双蝠衔穗耳,鬪彩缠枝花卉纹地,现藏北京故宫,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香港,1999年,图版97。另见一器形较大之松石绿地瓶例,属望星楼珍藏,展并录于明尼亚波利斯美术馆《清代康雍干官窑瓷器.望星楼藏瓷》,2004年,编号53。 来源: 山中商会,东京 Michael Klatchko 医生(1883-1968年)收藏 展览:《世界古美术展览会》,山中商会及日本美术协会,大阪及东京,1932年,编号648 HKD 19,334,7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