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论考试还是学习,阅读必将越来越重要,不学点阅读方法怎么行?

 wenxuefeng360 2019-07-13

2018年开始,“得语文者得天下”开始广为流传,这句话并不是教育机构贩卖焦虑危言耸听,从小学的新版本教材来看,一年级下册开始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明显增加,各年级课外必读书目开始硬性要求阅读,期中、期末考试还要考察。政策上看,幼升小、小升初、高考也迎来了全面的改革, 就拿高考来说,不再区分文理科、数学命题难度大幅降低、提高语文考试难度等等各项政策,都提示我们要重视一件事——阅读。

“ 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曾对未来语文试卷情况透露两个信息:

1、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2、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不仅仅是语文,一位从教30多年的高中数学老师跟我说,未来各类理科学科的考试难点在于基础扎实程度以及题意的理解能力,决胜考试的关键点就落在了阅读上。而阅读这件事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所以在孩子日常阅读,尤其是阅读工具类书籍时,不妨多做一些训练。

无论是学生阶段的考试成绩还是就业后的继续学习,阅读效率和阅读速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状是很多人没时间阅读,或者挤出时间阅读后却发现读完脑袋里依然一片空白,最后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淡,导致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殊不知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读书的方法错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也存在阅读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不妨看一看《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系统地学习一下阅读方法。

无论考试还是学习,阅读必将越来越重要,不学点阅读方法怎么行?

《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教给读者一套非常实用的读书法则,通过目标设定——记录笔记——知识运用三个步骤,让书中知识真正对读者产生影响。书中的方法是作者大岩俊之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得来的,这个大岩俊之原本是一个连年业绩第一的销售人员,但不甘于现状的他又动了自己创业的心思,在有了“成功人士皆读书家”的意识之后开始大量阅读,一年读了300多本书后也产生了与大部分人一样的效果——完全记不住书中的内容。于是他开始了读书方法的学习之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最终终于找到一套能够学到书中知识并运用到实际中的方法,并在读书的帮助下事业也获得了成功。

《实用性阅读指南》告诉我们,读书是需要过程的,拿起来不管不顾就开始读那是在浪费时间。如果想要吸收好,就要从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及执行行动三个方面入手。

制定阅读目标

读者想要将书中内容内化,首先要弄明白自己读这本书的目标,有了目标以后与目标相关的信息就会格外显眼,就好像没怀孕之前也没感觉街上有那么多孕妇,怀孕后却发现走哪都是孕妇一个道理。

有了大目标以后,为了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想要得到的知识,帮助边读边思考,读者还要围绕目标设定一些问题。

比如“我读完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这本书的内容能够给我哪些知识增量呢?”

“如何才能通过书中的知识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呢?”

“本书最重要的三个点是什么?”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和目标去阅读,阅读的自主意识会更强,也更容易“集中火力”去阅读,那些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也就跃然纸上了。

开始阅读:由粗到细

粗读:目录+序言+后记

很多人看书不喜欢看目录,序言后记就更容易忽略过去。拿起书本,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从第一页开始看起,然后一字不漏地从头看到尾。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坏习惯。读一本书就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如果不提前看地图规划路线,走冤枉路不说,很可能根本就到不了目的地,粗略地阅读就像是出发前的路线规划。

目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书的整体结构,看完目录基本了解了作者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序言和后记则阐述了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所有主要思想,可能还会涉及作者的经历、撰写原因等写作背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掌握书中内容。

细读:读书的“二八定律”

粗读是脉络大纲的梳理过程,细读则是具体知识的筛选和吸收过程,但是根据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提到的“二八定律”指出,一本书中的重要内容只占20%,最重要的内容只占8%。也就是说,一本200页的书,只有8页内容是最重要的,其它内容即使忘记也无所谓。所以读者完全没有必要要求自己理解所有内容,要试着从众多知识点中找到最重要的20%,然后再提炼出最重要的8%。

无论考试还是学习,阅读必将越来越重要,不学点阅读方法怎么行?

书中配图

找出重要内容并不容易,需要大家长时间训练。

还记得在设置阅读目标时曾经给自己提出的那些问题吗?只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对你来说重要的部分了。当然,为了提高寻找问题答案效率,作者大岩俊之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技巧。

  • 为自己设置阅读时限,如:就读XX分钟。
  • 将答案总结成文
  • 找一个对象,把这些答案讲给他听

记住书中内容五个关键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了更好地理解、记忆书中重点内容,除了用眼睛看之外,动一动笔也是记住主要内容非常重要的手段。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中为我们提供了几个读完书后整理要点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1、做笔记

做笔记是我们学习生涯中最常见的辅助学习的方法,与课堂上记录笔记一样,读书的时候也可以记录下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作者鼓励大家把书“弄脏”,意思是直接就在书中做标记,比如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记、折书角、写感想等,这样下次读起来就非常容易找到重点内容。

当然,我们也可以单独找一个本做记录,这样的记录方式也可以有三种形式:

  • 直接摘抄重要语句(不宜过多)
  • 自己总结后分项罗列
  • 摘抄书中内容后附加自己的所思所想

2、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将我们头脑中思考的抽象内容通过图像展现出来的一种形式,配上不同的元素、色彩能够充分调动大脑工作,使得我们记忆的更加牢靠。很多人觉得思维导图不好画,其实远远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难。大岩俊之也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两种画图思路。

  • 根据目录的结构绘制
无论考试还是学习,阅读必将越来越重要,不学点阅读方法怎么行?

书中配图

  • 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绘制
无论考试还是学习,阅读必将越来越重要,不学点阅读方法怎么行?

书中配图

3、重复阅读

提到记忆就一定会提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类记忆规律如下图所示:

无论考试还是学习,阅读必将越来越重要,不学点阅读方法怎么行?

书中配图

所以如果想要记住某些内容就要求大脑不断地接触该内容,重复次数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当然知道重复阅读帮助记忆了。但是事实证明,即使大家都知道多读几遍会记得更好,但却很少有人真的去多读几遍。

4、调动情绪,带感情阅读

《大脑构造与科学学习法》一书中指出,人类大脑的海马体主要负责记忆,而它旁边有一个区域叫做“扁桃体”,这一区域主要负责情绪处理。当“扁桃体”受到刺激后,它的“邻居”海马体就会收到信号,认为这是一个重要信息,并将重要信息存储起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调动情绪,让情绪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那么引起情绪变化的内容就会更加容易记忆。

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不要压抑自己,要学会调动自己的情绪,做到收放自如。

5、输出是为了更好地输入

相信你一定也发现了,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但是让你输出时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这就说明之前所学到的东西并没有真正掌握。

如果在学习之前就将输出作为目的,比如学完以后要写成一篇文章出来,或者学完以后我要讲给某个人听,这时候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所以,下次读书不妨也将输出作为学完后的目标,这样用输出倒逼输入,学习的效果一定更好。

知识运用

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很多人说读书没有用,主要原因是读完就读完了,并没有将书中涉及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读而思变才是读书最终的目的。

我读《会赚钱的妈妈》一书时刚好是第一次创业失败、精神颓废的时候,书中谈及失败的内容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并按照书中事业规划部分的指导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处境,重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遇到想不明白的地方就找来书翻一翻,填补自己的空白或短处。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书中获取知识,并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拼凑在一起,填补缺点使自己更加完整。

《实用性阅读指南》是大岩俊之每年阅读超过300书之后的经验总结,他将读书分为制定目标、阅读到知识运用三部分,剖析了阅读过程中记不住书中内容的关键点,教给读者由粗读到细读的过渡方式,根据二八定律告诉读者工具书阅读并不需要一字不漏地读下来,这个认知让我在看书的过程中放松了很多。另外,这本书很薄,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种大部头书籍相比,阅读起来更加轻松,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的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