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拥有一种超能力,过目不忘是个诱人的选择。遗忘无处不在,读过的书会忘记,出门要拿的东西也总是忘记。如果你将这怪罪于不够聪明,或是年纪大了,那可真是天大的冤枉。 人类大脑的构造原本就善于忘记。 ——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实用性阅读指南》 人们常常给予自己过高的期待,或是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是那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反复阅读才可掌握的事,总觉得自己读一遍就够了。这样的想法,往往会造成行动上的滞后,进而导致道理都懂,能做到的人却是凤毛菱角。 《实用性阅读指南》的作者大岩俊之,生来不喜读书,却依靠阅读如愿创业。他参加读书研讨会和昂贵的课程提高了阅读效率,获得了知识的积累;而后他将知识付诸行动,最终获得成功。与众多砖家不同,大岩的建议极具操作性。 知识的积累+行动 (一)行动之前,请顾及自身感受 鼓励常能带来喜悦,打压却如重石一般让人难以喘息。人们却总在不经意间打压着自己。 作者大岩俊之是一个非常注重情感与感觉的人,他建议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不论是阅读、记忆、亦或是行动,皆是如此。对于一个阅读速率只有300字每分钟的人,不采用任何的方法,却把目标设置为1000字每分钟,这无异于用石头砸自己的脚。愿望很美好,但超出能力范围,只会让自己受挫,反而停滞不前。 为了让人们行动起来,大岩在书中不断地给予鼓励,不断降低门槛。不必去理解书的全部,哪怕只运用一个知识点,那也是极好的。反复阅读全书固然是好的,如果没时间,反复阅读重点段落也已经很好。 正因为他同芸芸众生无异,才更加懂得羁绊着人们的是什么。即便这些方法你早在别处见过,也请听一听大岩俊之的经验之谈,因为这是一本站在“人们”心里的书。 合理目标的重要性 (二)阅读,你有时间吗? 生活忙碌少有闲暇,即便是有读书的心,密密麻麻的文字也常常让人退却。正因为作者懂得这份苦楚,所以坚定告知读者,读书是为了有所收获,不必从头读到尾,也不必理解全书。一本书重要的内容只占20%,这20%中最重要的只占4%。带着目的去阅读,挑选出200页中最重要的8页内容,更易于精力集中,省时省力。 说到读书的科学方法,如果将阅读比做整理房间,你会发现使用如下办法,将大大提高效率 1)确定整理房间的目的(阅读的目的),朋友即将到访,或新年之际的无死角大扫除…… 2)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重点打扫客厅和餐桌,而不是从一进门开始打扫(获取信息时的断舍离) 3)通过客厅、卧室、厨房等的数量、面积及所在位置,可了解到需要打扫的大致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目录、前言、后记的作用) 4)限定40分钟内打扫完房间(要有时间意识) 5)今日只整理一只抽屉,为自己减轻心理压力(不试图理解全部) 6)争取勤打扫(多读) 除此之外,作者还建议以向他人讲述为前提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以及不借书等建议。如果只是习惯性一字不落地读书,阅读就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只有科学的打好基础,才能有效提高效率。 (三)再聪明的脑子,想记住全部也是难上加难 记忆本就是件难事,记不住是常事。想要牢记于心就要采取些方法,死记硬背先抛到一边,深刻的理解变得尤为重要。笔记可有效整理知识和信息,帮助理解,之后即是记忆的加强,知识便不会再溜走。 1. 记笔记 记笔记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习惯,用划线、记号、括号,或是摘抄、罗列重点、记录感想、分析书的结构等,皆是帮助记忆的好方法,但作者最推崇还是思维导图的模式。 思维导图是指将核心词汇、短语以图形展示出来的思考工具。作为一本实用书籍,作者给予了非常细致的建议,用素描本、彩色笔来制作书籍的思维导图。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两种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分别为速读版与信息完整版。 简而言之,速读版即围绕图书基本信息、阅读目的、答案及总结这四方面来制作思维导图;而信息完整版则是按照时间顺序,将读到的重要信息以词汇的方式记录下来。 速度版 信息完整版 思维导图被比尔·盖茨、艾伯特·戈尔等知名人士所推崇,也常被波音、英航等国际大公司所使用。普通的笔记法可提高阅读速率、加深理解,而思维导图在提高记忆力的同时,具有拓展思维、提高构思水平、增加视觉效果等的优势。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不少人都半途而废,而笔记却是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请一定尝试。 2. 记忆的加深 有了笔记之后,便可开始加深记忆了,可使用的方法有:1)整理成故事来记忆,2)使用首字母来记忆,3)创建形象,联系记忆,4)便利贴记忆法。 概括性地来说,是运用思维导图中所总结出的重点词汇,使词汇与词汇间发生联系。例如,富士山、书、智能手机这三个词汇,利用创建形象法可联想出一本巨大的书,正盖在富士山山顶,或是富士山正在把一台巨大的手机压得粉碎。形象越是离奇,越容易记忆。 然而,不去刻意的记忆,难道真的记不住吗?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如果想要克服,就需要不断的重复加深记忆。反复阅读是最质朴的方法,能牢记全书内容固然是最理想的,然而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记住书中最重要的20%已是功成圆满。 除此之外,大脑也留了一些可以“钻空子”的小机会。感叹惊讶等的情绪波动,大脑会记得特别牢,所以边读书边调动情感,有助于记忆。带着要说给其他人听的想法阅读,会迫使人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更容易牢记。 跨过记忆这道门槛,前方还有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那就是行动。 (四)行动,是人类的死穴 要说行动有多难,作者大岩最有发言权,在筹备创业最初的五年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但始终没有卖出第一步。人是一种害怕失败,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不愿草率行动,又不知该从哪里开始。 大岩最终总结出了一套促人实践的方法,他的每一个办法都在逼迫人精细思考。当你开始细致谋划,机会将呈现在眼前。 1. 设立可达成的行动目标 可达成是指曾有很多人做到过,或者你曾经做到过 2. 想象自己达成目标的样子,激发动力 想象目标达成后,你能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上的愉悦 3. 达成目标是100%,目前你在百分之几?(想象自己站在进度条上) 空有一腔热情,没有任何具体经验的话,起点大概是10% 4. 小步前进,每次进步10% 5. 罗列5项以上,可达成这10%的具体行动 6. 选择其中一项最想做的事 7. 将行动细分成从明天就能开始的小步骤 这当中需要很多的思考,请不要着急 8. 将行动告知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当起了自己的教练,不断告诉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既然是教练,懂得学员心理,赏罚分明也很重要。 (最后)《实用性阅读指南》将“实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能让读者充分理解,大岩在最后一个章节举出了5个完全不同的例子,并将自己的所有努力,从阅读、记忆、到采取行动一一详述。对读者而言,这既是前文回顾,也是思维启发。 阅读时你或许会疑惑,为何内容前后重复。举个例子,“设置目标”在第一、二、四章节皆有详述。他本可以将散落的内容归纳总结放在同一章节,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遵循着读者的行为轨迹,从阅读、笔记、记忆、到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着读者。既然目标是贯穿始终的话题,多次提到也无妨。 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思路清晰的教练,目录即是行动计划书,每一步的指令清楚而详细。他十分顾及人们的感受,像是一位常夸赞学生的老师,懂得人们心底的恐惧和犹疑,不断给予着鼓励。他又像是一位管家,每一个角落都被他照顾到,安顿好,值得信赖。 一本实用性指南共157页,你能否找到那最重要的6.28页呢?有温度的文字,细致入微,贴心如闺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