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规定存在于哪些朝代?真相是怎样?

 洪淮图书馆 2019-07-13

这件事虽然很恐怖,但是经煜米君调查感觉是真实存在的。了解过真相之后,煜米君更深刻的感受到: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很多考古资料都证明了,这种“花甲墓”,“瓦罐坟”是真的,有历史依据,并且多存在于宋元时期。

1,花甲墓与瓦罐坟

煜米君首先给大家介绍下,这种墓是啥样的。

第一种,先在地上挖个坑,平整压实,在坑壁的周围铺上青砖,地上也铺上砖,垒个顶棚。然后在顶棚的侧上方留一个小孔,便于通风透气,也便于送饭送水。老人年过60之后,就会被送到这个坟里面,他们的孙子儿子每天就用绳子吊着瓦罐,送点吃的喝的。哪一天来的时候,里面的人没有回应了,就说明,他们把老人掰扯死了。然后就把孔堵上,封土堆坟。

第二种,墓的形式差不多,但是更加残忍,不是等老人自然死亡,而是生生活埋。将年满60岁的老人安置在坟里面,起初不会封口。然后每次给老人送一次饭,就在坟口加一块砖,直到把墓全部封上了,不管死没死,老人都会在里面憋死饿死。

实在太可怕了。据《遵义府志》记载,这种坟墓在山上随处可见,每逢遇到大雨,这种坟就会露出地面!也根据部分出土的墓砖显示,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2,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这种风俗或者说政策在历史上并没有找到明确的来源依据。但是煜米君根据市面上流传的说法,觉得以下两种比较可信。

第一种,说这种可怕的制度是秦始皇颁布的。

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觉得老人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干活了,或者就是浪费粮食,那会儿他又要修长城修车道什么的,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便将一条诏谕颁布天下“凡六十岁不死者,一律活埋,若不从者,灭九族!”

对于这种说法,煜米君觉得秦始皇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暴躁的性格,杀伐果断,为历史背了锅。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个尊老爱幼的民族。从周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很具规模的养老制度了。他们规定了,50岁以上的,全部都是老人,要给他们吃细粮。60岁的,要吃肉,70岁的要增加副食,80岁的要吃一些山珍海味,90岁的,要子孙亲自喂养。

就算在炮火连天的战国时期,尊老的传统都没有变过。晋国有一位73岁的老人被征用去修长城,人们知道他的年龄以后,都连忙道歉把他送了回来。齐国还根据老人的年龄,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免除徭役。唐代甚至还直接安排了政府的人去照顾年事已高的老人。

秦国虽然地处西北,但是毕竟也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就算前期被人叫做西边来的野人,但是后期秦朝在统一的过程中,向东扩张,纳入了中原的文化习俗。秦始皇就算在暴力,也应该几乎不可能搞出如此惨绝人寰,天怒人怨的事情。

第二种,说是元朝少数民族统治时期所带来的陋习。

煜米君觉得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因为毕竟考古也显示了,这种墓穴,多见于宋元时期。

封建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多都是游牧民族,在哪种原始未开化的时代,生存是民族存在的第一根本。《三体》里有句话说的好,失去人性失去很多,但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游牧民族都是依靠天时和地利来生存的。他们迁徙途中,路途遥远,生活条件艰苦,粮食、水等生存资源匮乏。这种状态下,他们不得不做一些舍弃。老人行动能力不好,也没有劳动力,自然就成为了抛弃的对象,作为原始游牧民族生存的必然选择。

但是,元朝建立以后,少数民族统治了中原,也把这种陋习带到了中原地区。封建王朝的小农经济模式,小家小院根本不需要迁徙,平时也没有什么大的劳动力工作,并且长期以来深受礼仪之道,肯定接受不了这种恐怖的制度,但是接受不了又能怎么样,还不是得实行。

对于此,煜米君只想说,人类文明进化到现在的过程,有很多非人性面我们都不得而知。在未来,人类文明能进化到何种程度,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只是发展中的一环,没准,在几百几千年后,后代还会有人觉得,哇,他们的食物竟然还要靠劳动获得啊,真是太可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