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 诗病条辨——关于“失替”

 风吟楼 2019-07-13
 作者:彭妙艳 

某年中秋前夕,以事行至“双溪嘴”,时晴空万里,皓月皎洁,因想起此处此时不正是古人所称揭阳八景之“两溪明月”么?于是口占一绝:

旧志登名曰浦湾,

双溪入海此结缘。

中秋节至呈风景:

两月依稀荡碧江。

及至返家抄录时,发现第二句第六字用仄声字“结”不妥,犯了“失替”之病,遂改为“联”字,剔除了失律之憾。

格律诗的格律,就像一个屋子的结构,其关键位置的支撑不可或缺,其凸或凹的造型与功能,要于相承相辅中交替呈现,否则结构就会散架。七绝讲究“二、四、六”分明,就如同上面的道理,一点也不能含糊。含糊即失律,失律则律句不成其为律句了。

作为格律诗常见病之一的失替,是指格律诗单句中重要位置(即二、四、六字)的平仄失去了两两替换的顺序。有着关键位置字音交替的诗句,就是律句。好像“平平仄仄仄平平”,或“仄平平仄仄平”,上句“重要位置”(二、四、六字)的字音替换关系为“平(二)、仄(四)平(六)”,下句的替换关系为“仄(二)、平(四)仄(六)”。如果二、四、六中任何字音不与其前后字音替换(平后为仄、仄后为平,或仄前为平、平前为仄),这个律句也就连名存实亡都不是了。

正是依据这个原理与诊断,我们就可明白,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随风直到夜郎西”句,这个第四字位置的“到”字,如改为“飞”“飘”意义上也是说得通的,但是为什么李白却不用而用“到”字,就因为“飞”也好“飘”也好,都是平声字,使用了,理应平、仄、平的替换关系,就成了平、平、平,应有的抑扬顿挫的旋律之美,就大打折扣了。

以遵律的要求,来看看揭阳诗人现存最早的诗歌——北宋陈希伋的七绝《凤栖楼》:

千载传闻孰是非,

高梧修竹晚风微。

预知古寺曾栖凤,

楼殿今无燕雀飞。

其格律形式是: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以“仄仄平平仄仄平”起句格式的演绎。第一句二、四、六位置字音为仄、平、仄,第二句二、四、六位置字音为平、仄、平,第三句二、四、六位置字音为平、仄、平,第四句二、四、六位置字音为仄、平、仄。显然是规范合律的。

仅仅以此而论,揭阳先人作诗是中规中矩的,难怪要作为范例收录于地方志中。这也就反映了揭阳的诗歌创作,遵循传统,由来有自,对于后之来者承先启后,建构具有传承法式,具有文化精神,而又有鲜明地方特色与风格的新文学,意义极为深远。

诗病的避免与克服,与人病医治的注重防范于未然,对症下药即能保障健康,与建构屋舍之关切结构平衡即可维稳,并无二致。使然,则“失替”之类的诗病,便无从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