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周总理提出评选我国自己的电影明星,最后确定上影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祝希娟(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名额算上影),北影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武汉歌舞剧院,名额算北影),长影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为22大电影明星。22大明星的组成,主要着眼于在新中国影坛上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中、青演员。 评选中,一些影坛新秀,因主演的影片轰动一时,也被破格列入其中,如谢芳、金迪、祝希娟等。不过这次评选,受沿袭前苏联演员的22个名额及当时的政治观点等影响,留下了许多遗憾。不仅蓝马、金焰等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没有上榜,侯选人也至少12位与之擦肩而过(以各电影厂上报的不完全名单,上影厂的韩非、康泰、王蓓,长影厂的浦克、郭振清、印质明,北影厂的赵联、秦文、李长乐,八一厂的刘季云、高保成、张勇手等人)。 简析一下(仅是个人猜测,一个重要原因肯定是名额有限,其他见仁见智)。先说韩非,从1953年入上影到1961年,演过18部左右影片,除了《乔老爷上轿》等少数影片是主角,其他都是配角。另外,他从香港迟归大陆“说不清”的原因,会不会影响评选?因为文革中他因此坐牢8年。图中康泰,从1952年入上影至1961年演过14部电影,有影响角色也就是《青春之歌》卢嘉川,冯喆、李纬等人没上线,康泰没入选也能理解了。 王蓓从1952年入上影至1961年,演过10部电影。虽然当年是上影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但她演的电影,除了《马兰花》等几部片子是主角,其他都是配角,而且扮演的角色没有产生较大轰动效应。《大浪淘沙》中的谢辉,那是1964年了。 长影厂的浦克,老资格了,人称长影三朝元老,单说解放后的第一个十年里,他就拍了 20 多部影片,角色虽多为配角,但戏份较多,演技也好,与张平、邢吉田、高博并誉为“四大老生”。他落选估计是早期“满映”供过职,成为他获选的政治障碍。 郭振清从1952年《六号门》进入影坛,至1961年演过14部影片。除了《六号门》算主演,《花好月圆》等影片都是配角,真正在观众中有影响的大概就一部《平原游击队》李向阳。按当时的政治观点,《独立大队》马龙也不算一号主角,应是中叔皇,且是土匪角色,但郭振清本人贫苦人出身,属于根正苗红一类,让他入选也未尝不可,但毕竟名额有限。 印质明从《英雄司机》开始至1961年演过14部电影,《神秘的旅伴》《国庆十点钟》《铁道卫士》等几个公安角色算主角,但就片子质量而言,这几部还算不上上佳作品,观众中有印象但影响不大,其他演的配角戏份也不是很多,落选也在情理之中。 从当时青年演员角度说,赵联落选有点可惜。50年代末《上海青年报》举办的“全国10名优秀演员评选活动”中,他荣获第5名,连赵丹都说他很会演戏,工人出身,政治上也没问题,名额所限失去机会。 秦文从1954年到1964年的这十年间,是她电影表演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她之所以成为观众熟悉的有一定影响的演员,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基础。这也可能是当年北影厂推荐她的原因,但演的影片、角色大多不给力,《青春之歌》王晓燕不是主角,《母亲》中地下党也不是,《悬崖》中是主角了,但这片子不算工农兵题材,倒象小资范畴,没啥影响。姐姐上影上线了,那名气可比她大得多了,哈。 李长乐那时候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仅演过《锦上添花》一部片子(《青年鲁班》是后来拍的,1964年),跟谢芳、祝希娟一样,片子数量连金迪(她演过3、4部影片)都比不了。谢芳的林道静比她角色有影响,而且是崔嵬力荐的,我宁愿不上也得谢芳上,哈。祝希娟的娘子军琼花那是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尽管当年李长乐连“标准照”都冲洗好了,最后还是落选了。 刘季云从1957年入八一厂至1961年,演过14部电影。4年时间,影片数量不算少,角色全是配角,且大多反角。《战上海》敌军长刘毅、《暴风骤雨》地主韩老六等角色中,演技老道,但按当时政治观点而言,象他这类“反角”演员,估计是登不上大雅之堂。陈强是22人中唯一反角入选者,演技确实过硬,但多少也沾了“南霸天”最佳配角奖之光。 高宝成从1958年入八一厂至1961年演过8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暴风骤雨》农民赵玉林比较出彩,但真正有影响角色也就是《上甘岭》那个连长张忠发,那时还是总政话剧团演员。他是老八路,正根苗红,让他选上也没问题,落选也能理解,毕竟拳头产品还不多。 张勇手跟王心刚一样,都是帅哥。1958年入八一,三年时间演了7、8部电影,《海鹰》水手长、《林海雪原》少剑波、《奇袭》侦察连长都不错,那个时候知名度跟王心刚差不离。但王心刚演的片子影响力大,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娘子军都是经典名片。同是八一厂青年演员,王心刚、王晓棠评上了,名额有限,他只能落选了,有些可惜。 |
|
来自: 老薛osxh3nrppl > 《演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