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蔻希来聊 万众期待中,暑假终于到了。孩子们欢欣鼓舞正准备大玩一场的时候,回头才发现爸妈也正在摩拳擦掌,准备给他们分秒必争的大干一场。 前些天,杭州的妈妈晒出了自己精心规划的暑期日程表,那叫一个细致周全、无缝衔接。 家中小到还没有上幼儿园的小宝、大到快要进入小学的大宝,都各有安排;从素质教育的兴趣班到应试教育的培训班,全面涵盖;一周五天半,上下午轮转,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没孩子的网友大呼“恐怖”,作为过来人的父母们却觉得再正常不过了,纷纷秀出自家孩子的暑假安排。学习的项目虽各不相同,但内容之丰富、行程之紧凑堪称一家更比一家强。 据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每周课外学习时间长达17小时,作业每天平均要写2.82小时,全球第一。而这个数据在每个寒暑假,都会翻着番的向上飚涨,一年比一年恐怖。 父母们似乎都陷入了一种恶性竞争当中:你家的孩子学了这个,我家的不学就亏了;他家的孩子一天学8个小时,我家的少学一点就输了……你拼我赶,最后苦的是孩子。 更可怕的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孩子的自由思考时间被严重的挤压,学习的兴趣和精力被消磨殆尽,他们的思考力正在一点点的被谋杀! 思考力的培养需要适当的留白现在的孩子都特别忙碌,家长和学校都一再强调不努力就落后的道理。可若是忙到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那就是瞎忙、白忙。 我曾采访过本地最受欢迎的奥数老师,为什么他教的孩子总是轻轻松松就能取得好名次,有什么秘诀吗? 他告诉我,最大的诀窍,就是“化紧为松”。他仔细观察过别的辅导班,发现无一例外的都是填鸭式训练:题海战术、反复练习。 孩子们疲于应对之下,养成的是套路式的解题技巧,没有任何思考力的提升。 可是近年来的考核越来越灵活、题型越来越多变,老师们再紧凑的灌输,孩子们都跟不上考试变化的节奏。 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每次只给学生讲透一道题,剩下大把的时间,让孩子们去收集相关的知识点、相互讨论拓展认知、甚至让孩子们化身小老师自发的寻找变化的题型来考考别人。 思考力就像一根琴弦,老师和父母在两端拉得越用力,它就绷得越僵直;只有调整到合适的松紧度,才能毫不费力的拨动出源源不绝的思维脑波。 松是一种态度,少又是另一种智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孩子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树,一个每天早晚都勤快的浇水,很快树就长得葱葱郁郁;另一个却任其自生自灭,他的树就弱小的多。 可是,一场暴风雨过后,第一个院子里的树全倒下了,勤快的孩看着对面依然挺立的小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妈妈告诉他,浇太多的水,树根就不会奋力向下生长,抓不牢泥土,所以才经不起风雨。 我们给孩子知识的浇灌也是这样,家长一厢情愿的给的越多,孩子自己想要追求的就越少;老师的教导的越细致越全面,孩子自己思考和内化的过程就越缺失。 求知的重点在于“求”而不是“知”。“求”就是方法,是思维的模型,是思考的渴望。 古人云: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做父母的,要懂得留白的智慧。留给孩子的是无限脑力的启动时间,留给思考的是展翅腾飞的助跑空间。 善于思考的孩子才能把控知识如果说知识是成功的基石,那么思考就是将零散的石块堆砌成螺旋上升阶梯的巧匠。 日本著名的思考力专家西冈一诚,从7岁开始,就个不折不扣的学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普通的学校里的最差的一个学生。可是这个差生,却有着考入东京最好学校的梦想。 他日夜埋首苦读、拼命记忆知识点,可是努力了很久都没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失败,才意识到光死记硬背,机械的增加知识量储备是无法达到顶级学校的要求的。 能够活学活用,独立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才是对方期待优秀的学生。从此,他放弃了题海战术、不再一味没有动脑的勤奋,而是潜心锻炼自己的思考力,把书越读越透。 果然,他的成绩迅速的提高了,顺利的进入梦想中的学校。学而不思则罔。机械的将内容拷贝黏贴到脑子里,其实算不上学习;理解、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 思考力在一切学科和领域都是无坚不破的杀手锏。 在信息共享的时代,知识的海洋就像宇宙一样浩瀚,但其中也隐藏着许多错误和过时的“伪知识”。只有卓越的思考力,可以时刻帮助孩子做出选择和甄别。 你能想到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敢跟传世数百年的名著叫板吗? 别的孩子还在读儿童读物的时候,马思齐已经研究起了四大名著,她不但读得精还想得细。“为什么唐僧走到了西域,上的菜名还是吴承恩家乡的淮安菜呢?” 这个发现甚至为文化界多年未解的《西游记》作者之谜提供了论据。怪不得历史文化研究专家也为她点赞:“小朋友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做出了初步解答,有点像个小学者的样子了!” 读过《西游记》的人远超千万,善于思考的孩子万里挑一。满载思考力的孩子,无论是现阶段的学习还是日后踏入社会,一定能比别人走得更快更远。 ![]() 爱因斯坦说,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思考力才是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底层能力。 保护孩子思考力,爸妈需要这样做01 留给孩子专注的时间 爱德华·德博诺认为:优秀和糟糕的思考者之间的区别,往往在于能否专注。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只要父母耐心的等一等,把时间留给孩子。 吃饭的时间到了,孩子还沉浸在绘本中的时候,不要催也不要拉,让孩子自然的结束这本书,晚一点吃饭又有什么关系呢? ![]() 计划要一天逛完整个公园,可是孩子被路边的蚂蚁拖蚂蚱给迷住了,怎么也不肯走。那就陪着孩子一起欣赏现实中的昆虫世界吧。 多留一点时间,就给孩子多留下一分专注;多一点专注力,孩子思考的深度和维度就得到更多的拓展。 02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曾有人问大哲学家的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回答说“就是那个听我课时,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的那个家伙。” 通往思维力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提问家,无论学历多高的父母都不一定能应付得了小朋友们各式各样的的问题。 ![]() 可是,我们依然要鼓励孩子多多提问,引导他们去用各种方法寻找答案。 越是停不下来的提问,越能激发孩子内心丰富的思考;越是稀奇古怪的问题,越需要父母的认真对待。 03 给予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 看过彩虹的孩子,才问的出阳光与雨水的交集会发生什么;见过大海的孩子,才想要知道为什么会有潮起潮落。 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给孩子无穷无尽的课题可以研究。每一个小小的问号,都会引发探究的行为和深度的思考。 ![]() 孩子的童年,不应该仅仅来往在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中。一次家务、一次阅读、一次远足……每一种体验对天真的孩子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回想自己求学的历程,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思维力的形成,是一个不动声色的过程,悄悄的发芽,默默的成长。 在将来某个用得到的时刻,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因“思考力”而天差地别。 ![]() 思考力也是上帝赋予孩子们最公平的竞争,不论出身、无关富贵。再卑微的孩子,也可以用思考致胜,去实现伟大的梦想。 父母们不想让孩子输,就千万不要让他们忙到没时间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