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是漳州境内第一条大江,在福建省内也是仅次于闽江的第二条大江。九龙江分西溪、北溪两干流,据《龙溪县志》载: “北溪水源,东出于安溪、西出于延、汀,合宁、龙、平之水,下华安,历漫潭,至香洲渡,合长泰之水,出两峡,过营江,达三叉河,与西溪会;西溪水源,北自西溪永丰,南自铜壶、小溪,至南靖合流,而绕于郡城为南河,过诗浦,达三叉河,与北溪会”。“下达福河,通锦江诸流,经白石、青礁、石美,东与中南二港合纳南溪、浮宫之水入于海。”双溪流经华安、长泰、平和、南靖、芗城、龙文、龙海等七个市、县、区。干流长263公里,全长1923公里。 九龙江命名之由来,据志书上记载:“梁大同六年,有九龙昼戏于此”,地点在北溪的漫潭,故又名“九龙潭”,在雄峙岸边的峭壁上,刻有“九龙戏江处”五个大字,笔力劲峻。所谓“龙”也者,本系先民所绘之图腾,未必有实物,然而,既有人亲眼看见此物戏于江,而且竟达九只之多,定是庞然大物了。估计会是“猪婆龙”或“湾鳄之族”,孳生于此,曾为土人所见,传闻所致罢。 九龙江西、北两溪,风光各擅其胜,北溪以雄伟著,西溪以幽静称。北溪自华安来,上游三十六滩,水势冲急,两岸群山峭立,礁石亦多,行舟极为困难,在溜水滩、石壁滩等险要处,船非牵绳缆引不能上。自华安县城至岭兜一段,河流环绕于丛岭中,江中礁石棋布,自古以来不通舟楫,只有木筏可以通过。其间有倒底濑、大濑等险滩,江水由高处倾泻而下,木筏从高处漂流而下,得在激浪中沉浮十数次,只有老练的驾筏人,凭手中的一枝竹竿及一条“性命藤”才能渡过险滩。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闽游日记》中,曾有极为生动的描写。 两溪自山城而下,水石清美,绿竹幽秀。过去曾寅仲曾写诗赞道:“估客刺船频选胜,沿溪石卵到山城。” 漳州是千年大邦,历史名城,自唐初建州以来,“科第文章,抗衡上国”。 因此九龙江流域,文物古迹,所在多有,拿北溪来说,在华安潭口附近有个“龙潭”,至今留有“九龙戏江处”,“中流砥柱”、“断石渔灯”等许多石刻,还有观音石、石纱帽、石蟾蜍、石棺材、龙舌等胜迹。附近汰内仙字潭,石壁上刻有先民的象形文字,成为千古难以破译之谜。龙潭还有个“宝珠滩”,上有石高丈余,倾泻潭中,发泡有声,夜闻如漏鼓声,故又名更鼓水。“宝珠滩”则因宋大中祥符年间,渔人邱鄯在此网得大珠而得名。附近又有宝珠石,高丈余,石顶有飞珠之穴。传说,宋亡后,宝珠又飞回原处,住穴中,月明风清之夜,珠常飞出嬉戏。顺流而下到浦南,石鼓山有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墓,他的爱将马仁、许天正、李伯瑶、林孔著等墓,均陪葬左右,还有威惠庙及松洲书院在。过蓬洲,便是宋大理学家朱熹莅漳收一得意门生,陈淳北溪先生的故里。 下来更有闽南第二名桥“江东桥”。附近又有明末大学士黄道周先生讲学处——邺山讲堂,附近又有蓬莱峡、芙蓉峡、黄龙洞、游馨等石刻(均黄氏手笔),及三近堂、乐性堂遗址。 西溪分三段,在南靖的叫荆江,流经漳州的叫芗江,到石码则叫锦江。荆江江水清澈,多卵石。在江流出口处,一山斗起叫宝珠峰,上有周濂溪祠,直立江口,奇秀异常。流三十里到天宝墨溪,因里人戴麦邨,是康熙进士,善于写诗,从游的文人骚客很多,文墨盛行,故名墨溪。又二十里到康山村,隔溪相望有座古刹,叫云溪岩,俗称三道亭,传说清初康山有三进士未仕时,在此读书过。再下一里许,就到圆山琵琶坂,这里是著名的水仙花产地。至于漳州的名胜古迹,加见他文,不再累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