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期间,表妹带4岁的儿子来西安进货,在我家暂住了两天。 早上七点多,表妹就像做贼一样钻出被窝,蹑手蹑脚地洗漱过后偷偷出门了。 中午表妹回来后,我随口说:“看你早上出门轻手轻脚的,是怕吵醒孩子吧!” 没想到,表妹一下子打开话匣子,吐起了苦水: “哪有啊,我是怕他一醒就哭着闹着不让我出门。” “你不知道,这孩子一刻也离不开我,每次我出门前,他就冲过来抱着我的大腿,拉着我的衣角哭着喊着求'妈妈别走,妈妈别走’,没办法,我就只能趁他睡着赶紧起来偷偷溜走了。” 听表妹诉苦,我不禁陷入沉思,当孩子哭哭啼啼不愿妈妈离开时,趁机溜走,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 01 警惕!这种错误的出门方式千万别做 电视剧《周末父母》里,有一次,轩轩妈妈出门前,怕被轩轩缠着走不开,于是示意让姥姥带他去洗澡。 不曾想,轩轩撅着嘴说不去,去洗澡妈妈就会走掉。于是妈妈向轩轩保证说不走,可等轩轩和姥姥刚一进浴室,妈妈就赶紧趁机溜走,还没走远,家里就传出了孩子嗷嗷大哭的声音。 孩子为什么会对妈妈出门有如此大的反应呢? 心理学上曾有实验证明,孩子对抚养者的需求,往往远远大于吃喝玩乐等其他需求。 越小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越强。一旦这种依恋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表现出哭闹,焦虑不安等现象。 所以,妈妈一旦出门,孩子的不安情绪会随之表现得愈加强烈。而不同的出门方式,在孩子心里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 就像表妹,自以为偷偷溜走是最好的出门方式,但她不知道的是,孩子起床后跑遍了各个房间,满屋子找妈妈,找不到就只能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眼神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美国作家霍妮指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最基本的需求,即安全感和满足的需要。 当父母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时,儿童就会产生焦虑。 所以,妈妈出门前偷偷溜走,在孩子心里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妈妈丢了,不见了。 时间越久,次数越多,孩子心里累积的不安全感也就越多,导致孩子在妈妈出门时变得更加敏感和不安。 有些父母不明白这一点,出门前害怕孩子哭闹,走不开,于是偷偷摸摸地消失,殊不知,这种错误的出门方式,反而直接加剧了孩子心里的不安。 那么,有了孩子之后,妈妈就不敢轻易出门了吗? 其实不然。只要方法正确,出门也可以变轻松! 02 出门,也可以拥有仪式感 童年的安全感是孩子以后一生的幸福密码。 而孩子从小安全感的建立,来源于他如何被对待。 出门这件小事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对孩子来说,妈妈偷偷溜走,意味着“妈妈丢了,不要我了”;妈妈告诉我“马上回来”,但却好久好久都还没回来,意味着“妈妈是骗子”;而妈妈如果没有任何告别仪式就离开,更是意味着“妈妈不够爱我”。 孩子的世界太小,小到心里只装得下一两个最亲近的人。 所以平时照顾他最多,给他最多依赖的人就成了他的全世界。 一旦这种依赖暂时被搁置,孩子心里的安全感便瞬间丧失一大截。 所以,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让他在妈妈出门前后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妈妈们在出门之前不妨这样做: 拥抱或亲吻孩子 孩子之所以会在妈妈出门前哭闹,大多是由于“被爱”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无助和委屈。 因此走之前满足一下孩子,抱抱他、亲亲他,让他觉得妈妈是爱自己的,妈妈只是暂时离开一下子,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孩子心里的失落感。 约定回家时间妈妈要出门,孩子的内心最容易产生恐慌情绪,时间一久,不免有种被妈妈抛弃的心理。 所以,妈妈在出门前可以如实告诉孩子自己要去哪里,去做什么,然后跟孩子约定回家时间,增加他的安全感。 为孩子找最靠谱的监护人离开之前,妈妈可以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孩子自己上班后会由谁来照顾他,让孩子明白虽然妈妈暂时离开了,但还有其他亲近的人陪自己,这样孩子的心里会踏实很多。 回家跟孩子打招呼回家后第一时间给孩子一个开心的笑脸和大大的拥抱,问问他今天在家表现乖不乖,玩得快不快乐等,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重视。 无论妈妈们用哪一种方式出门,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坚持才能产生一定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出门前如何对待孩子。 只要我们不偷偷溜走,不欺骗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和重视,心里有足够的安全感,那出门这场硬仗,也可以是小菜一碟。 03 有一种安心叫“妈妈走了我还有爸爸” 心理学家指出:
也就是说,孩子爸爸,也可以是年幼的孩子最靠谱的监护人。 儿子自从生下来,老公就在换尿布,冲奶粉,给孩子洗衣服这些事情上从来没有偷懒过。 在带孩子这件事情上,老公也是从来没有疏忽过,一有空闲,就抱着孩子亲亲抱抱举高高。陪孩子玩,逗孩子笑,比我还积极。 因为跟我一样同样给予了儿子足够的爱和陪伴,所以儿子从小既黏妈妈,也黏爸爸。在我们家,也就不存在大人出门孩子扯着衣服哭哭啼啼不肯放这种事情。 无论是谁要出去,儿子都可以笑着说“妈妈再见”,“爸爸拜拜”。 在儿子心里,爸爸出去了,有妈妈陪我。妈妈出去了,可是有爸爸在,如果爸爸妈妈同时出去了,还有奶奶陪我。 无论是谁出门了,他都不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04 在电影《少年时代》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母亲对正收拾行李准备离家的儿子,歇斯底里地说:“这是我生命中最糟的一天。我知道这一天总会来的,但我没想到你会这么喜气洋洋地离开。你知道我意识到什么了吗?我的生命就要这么结束了……” 这是一位母亲,面对即将告别的儿子,最真实的情绪写照:担忧,焦虑和不安。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自是不用多说。 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对孩子而言,在生命早期,撒泼打滚,哭闹不止,是对妈妈出门最本能的反应。 如果这种本能的反应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和回应,在孩子心里很容易积压更多的恐惧感,甚至会让孩子变得内向和自卑。 所以,出门前,你还在偷偷摸摸溜走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