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之中,有一个名为良渚古城遗址,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所以,人们可以从这座古城透过久远岁月去触碰中国古文明的一角。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古文化,5000年前,先民曾在这个地方生活,建造城市,繁衍生息。这些生命留下的痕迹,经过四代考古学者的不断探索挖掘,今天,终于在我们眼前得以展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新世界的大门。www. 被发现以来,良渚古城一直带给我们新的惊喜。特别是近10年,考古发现接二连三地更新,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这使得我们对良渚的认识越来越深。目前来说,良渚古城主要分为三大认知阶段:陶器;玉器和大型墓葬;城址和大型水利工程。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画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更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 此时此刻,笔者不禁想起最初的两代学者,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奠定了良渚的考古基石。虽然,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不在人世,无法亲眼目睹今日之良渚,但是,从他们一路走来的足迹之中,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历史前往的方向。 第一代学者发现了良渚,话说在八十多年以前,杭州西湖博物馆有个名为施昕更的年轻人,二十多岁,对待工作踏实勤恳。有一天,他无意之间在家乡良渚发现了一些古老的黑陶片和石器。他对此十分感兴趣,后来,便多次在良渚进行田野考古。 当时的他,只是单纯地热爱,并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让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世界的一个奇迹就此诞生。施昕更是第一个发现良渚的人,也是第一代良渚考古人的代表人物。再加上,良渚考古的重要参与者苏秉琦和夏鼐二人,第一代开拓者的阵营就此形成。 作为良渚的发现者和认知者,他们是中国考古学历史上不可缺少的领军人物。他们身上那种踏实勤劳不辞辛苦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在苏秉琦提出的“考古文化区系类型学说”之中,良渚文化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夏鼐则是提出了中国新石器文化体系理论,他相当重视良渚的考古价值,并于1959年,将其命名“良渚文化”。在他们的年代里,这两位与施昕更一样的同龄人,为“良渚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引领着“良渚文化”的考古方向。 这之后,一批出生于30年代的考古学者开始研习考古学,成为考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严文明、俞伟超、张忠培、牟永抗、黄宣佩五人。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同一代人中的张光直,他在解读良渚的工作上贡献良多。 这一拨名声斐然的同龄人,是良渚的第二代发现者和解读者。至今仍然健在的严文明先生,仍保持着对良渚考古的关注,至今他还经常自己的诗歌中歌唱良渚的伟大。这一代人见证了良渚大墓、精美玉器以及城址宫殿的发现,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亲自参与到了良渚古城的挖掘,并将研究成果公布于世,让良渚的面貌愈发清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上世纪70到90年代,良渚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其中,许多大型墓葬出土的精美玉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涌起了一股良渚研究的热潮。随之成长起来的一批批学者,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继续孜孜不倦地探索良渚。那些新鲜、神秘、精致的良渚玉器,让他们提出了“玉器时代”,认为:唯有这样才能描述良渚带来的前所未知的新世界。 可以说,良渚人的精神世界,都蕴含在了这些精彩雅致的玉器之中。他们的信仰,他们的虔诚,他们的情怀,都由这一只只神秘的玉器表达出来了。 一个充满热情的20年过去,又一个新的奋斗的20年来临。新鲜的血液开始再次注入到看良渚考古事业当中。此时,以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为首的考古团队,登上良渚考古的历史舞台。这无疑是一支专业而优秀的团队,它包括了此时正当风华年纪的70、80后和已经不太年轻的50、60后两代人,这些人就是第三代和第四代良渚考古人的代表。 在他们手中,良渚最大程度地展开了它的褶皱,他们将那些人们从未见过的文明世界一一展现。第三时段的古城城址和水利工程的发现,主要就是这两代学者的功劳。第三阶段良渚考古的重大收获就是:城池和水利工程的发现,并由此确认了国家形态的文明。我们都知道,唯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才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城池和水利设计建造。 与此同时,良渚还发现了稻谷遗存,农业是中国古代的国家之根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一定是良渚国家大政的一项。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第四代考古人已经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地走在了良渚考古的道路上,新的发现正在召唤着他们。 让我们拭目以待,良渚接下来将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参考资料: 【《良渚文化的发现》、《文明的实证:良渚文化概述》、《新石器时代的南京历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