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红笺小字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晏殊不停地说“一场春梦日西斜”,抑或“醉后不知斜日晚”,大抵是中午喝多了,时间过得飞快,不觉又到了晚上。这样的经历,基本属实,若是有美人,以及回忆美人的情愫,“酒红初上脸边霞”,女人喝酒总是没完没了。 酒桌上就怕女人端酒杯,一般对待此种女人最好敬而远之。可惜晏殊记忆颇深,他填了词,微醺的女人吟唱,“重头歌韵响琤琮”,很有节奏感的样子,唱歌是用气息,嗓子只是无能生气的器官,而气息源于腹腔,一个肥硕的肚子。 “一曲新词酒一杯”,沉浸于宦海的晏殊,不会独自饮酒。饮酒这种事情,对的人,当浮一大白。一切美好的事物,必不长久,长久生厌,惆怅所以惆帐,是因为爱而不得,不一定完全指人,某种“小园香径独徘徊”是矣。 还有一种女人喝酒是端而不饮,酒桌上怕女人端酒杯,被灌醉了,男人颜面无光,酒不醉人人自醉,女人一般要站起来醒酒,“入破舞腰红乱旋”,踩着仿佛有迹可循的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旋,男人还是惆怅客。 婉约词的美人伤怀,一般叶嘉莹教授都定性为官场抒情,官路崎岖不平,也难为他们非得要隐晦成儿女情长,最看不得如此解词,虽然学识浅薄,读词中自动溢出的意味,还不是难事,做官是一回事,喝酒调情又是一回事,互相掺杂,难分彼此倒能说得通,样样皆是未必。 类似“独上高楼”,顺便“望尽天涯路”,随之感慨的世事无可奈何。至于以后王静安借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爬他的层层境界,递进之中的眼界,又与原词相去甚远,惆怅之意还在。 宴席末了,残局最是误人,韦庄还记得不仅“垆边人似月”,而且“皓腕凝霜雪”,江南女子的白,人白三分俏。这边晏殊对酒当歌,“酒筵歌席莫辞频”,应当开怀畅饮。实际上,能在酒桌上对饮的人,都值得尊重。 当然酒量有大小,自己酒浅,再加上许多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遂在很长时间段戒了酒,晏殊的意味是戒酒没朋友,你瞧着别人喝酒,别人瞧着你静坐都是个麻烦,起码心浮气躁,不在一个节拍,久之,还是独处好。 一场酒宴后陌若路人属于古今常态,并非人情淡薄,惆怅也只是暂时的不知所措,心绪难平。“绿酒初尝人易醉”,矛盾的是,独饮易醉,众人喧嚣,俗世的热闹也属于人生必须。 官运基本顺畅的晏殊,在诗词歌赋中的惆怅,大抵像是彼时造景所致,不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更未必是其真正的心情。“入朝须近玉炉烟”,其中的做官微醺感觉,恐怕要比他举荐的王安石、范仲淹等等要淡然许多。 如今的人便是太拿自己当回事,官上官下,还不是分分秒秒,自己把自己当作宝的,心态最难调整。官家的事,与己何干?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更多的闲情被他埋进了以情致胜的词中。 “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晏殊在词中假装醉酒不知何时归?昨天又是禁酒后的复喝,为了衣食住行,为了斗米俸禄,循着今时的宿醉,找回去,幸未扰人,竟然也是万般惆怅,无比空旷,酒这东西,需要日后多少人和情绪填埋,才能只是“一夜朦胧月”,罢了。 【 绘画:claire basler 】 - The End - 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