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唐诗-霍尊 麦家陪你读书 麦家说:读书,不是向外的利器,而是回家的路。 后台回复“读书计划”,开启好书共度之旅。一起读书,一起用心生活。 过去的几天里,我们一起读完了《杜甫传》,跨越时间的烟尘,看到一代诗圣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重温一段鲜活生动的大唐历史。 作者冯至曾说: 写《杜甫传》的最大动机是想让更多人了解杜甫的精神,在艰难的生活里获得力量和安慰。在他的人生中,杜甫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一位指引方向的导师,也是一个未曾逢面的精神知己。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日军占领北京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联合迁址云南,启动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组建成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 彼时,冯至刚刚从德国留学归来不久,毅然加入了西南联大的队伍。南下的路途颠沛流离,日机在头顶不断轰炸,生活条件万般艰苦。 在战火纷飞、四处流亡的日子里,冯至终于深刻体会到杜甫的感受,那些远隔千年的诗句,几乎是他眼下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赣中写下一首诗致敬杜甫: 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未解诗中尽血泪,十年佯装太平人。 冯至 年少时读唐诗,有人喜欢李白的狂傲不羁和李商隐的幽婉绮丽,也有人羡慕孟浩然的超脱淡然和王维的诗情画意,至于杜甫的诗,沉闷厚重,怎么看都不可爱。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当我们懂得现实的残酷,饱受生活的洗礼后,印象中那个忧愁老人的形象逐渐鲜活起来,那些缺乏美感的诗句变得字字戳心。 正如冯至的感受一样:年少读不懂杜甫,读懂已是不惑年。 在这种心境下,冯至采取“以杜解杜”的方法,通过解读作品,将杜甫的一生连贯起来。 虽然体裁不同,风格不同,但杜甫的诗从头到尾构成一个整体,如同一座璀璨壮丽的大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作品体现的人格力量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1 少年不知愁滋味 杜甫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青年漫游、长安十年、安史之乱和晚年入蜀。 在不同时期,他呈现出来的作品风格也不同。当我们充分了解诗人一路走来的经历,就能体会到,一个人的创作情况与生活状态是分不开的。 杜甫出生于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前半生衣食无忧,在安定的社会和家族的庇护下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和意气风发的青年时光。 那时候的杜甫,时而狂放自负,时而充满幻想。 他的诗里既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潇洒不羁,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唯独没有忧愁。 青年时期的杜甫,与世人熟悉的忧国忧民形象截然不同,他只关注自己的世界,饮酒作诗,骑马打猎,对未来信心满满,科考落榜也不放在心上。 为了写出一首好诗,他经常与自己死磕,埋头研究遣词和韵律,称之为“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十年里,杜甫踩着轻快的脚步走遍祖国的壮丽河山,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走进他的视线。 他崇拜过很多人,其中就包括“谪仙人”李白。 李白追求浪漫和自由,游侠和求仙在他的一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杜甫和李白相遇后,曾一度受到后者影响,跟着他一起去求仙访道。 只是,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很久,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注定了杜甫和李白将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2 梦想与现实间游走 杜甫从小接受的是正统儒家文化教育,虽然他很喜欢漫游时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种生活仅仅是为了开阔眼界和增加阅历。 到了规定期限,他依然要回归到考取功名、入仕做官的“正途”上来。 科举考试考场 和励志人物流传的逆袭故事不同,杜甫的人生起点很高,前有家学渊源护驾,后有个人奋发图强。 十几岁时,他就是洛阳王公贵族的座上宾,经常听士大夫们谈论国事。他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加上多年漫游带来的经历和见识,到了长安,一定能出人头地,身居要职,实现平生的理想和抱负。 然而,现实和理想之间总会有一定的差距。杜甫求职时的唐朝,君王怠政、奸臣当道,早已不是他小时候歌颂的那个开明、繁华的盛世了。 在漫长的求职路上,杜甫遇到过阴谋诡计,看遍了虚情假意,结果却不尽人意。 他的父亲去世后,杜甫面对日渐困顿的生活,也曾向现实低头,充当几个贵族府邸中的“宾客”,陪他们诗酒宴游,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但是,长期的隐忍与坚持,没能为杜甫换来一个像样的官职,而是让他尝遍了生活的艰辛,看到了政治的腐败与黑暗。 长安十年沉浮,杜甫的人生几乎被打破重塑,他从一个清高自信的世家子弟,变成一个沧桑落魄的中年大叔。 他的生命变得厚重,情感变得复杂,他被生活逼迫着,逐渐将目光从宫廷转向民间,从自我转向天下,创作走向了另一个高度。 3 生活就是最好的诗 唐代是诗的黄金时代,中国最好的诗人一大半都出生于这个时期。在众多优秀的诗人中,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可谓是千古一人。 每个国人心中,都会有一座唐长安城,勾勒着想象中的大唐梦,夜夜笙歌,万国来贡。 无论是庙宇宫殿、茶肆小摊交织成的壮丽画卷,还是四方来朝、络绎不绝的盛世图景,历史留给后人的,更多是赞叹和羡慕,但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唐。 杜甫赶上了唐朝由盛而衰、战祸连绵的几十年。在流亡的路上,他记录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反差,也记录下“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战乱离别。 在巨大的社会动荡中,杜甫作为一名优秀诗人,用纪录片的方法描述了一个时代战争背后悲惨的故事。他的“三吏”、“三别”,是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悲剧,也是最真实的写照。 杜甫的《石壕吏》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曾在一九七零年代美国对越南战争时候,频繁被用来证明战争的可怕。 《兵车行》中,看到官吏不停地抓人服役,无人种地,但当地的县官还向百姓索要租税时,他提笔写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样直白的诗句。 在这些记录百姓真实生活的诗中,杜甫放弃了词汇上的考究,拿掉华丽的修辞,返璞归真,平实贴切。 因此后人评价,杜甫的创作是唐朝贵族文学与写实文学的一道分水岭,其社会意识的觉醒,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 4 从诗人到诗圣 作家毕飞宇曾说:读不懂杜甫,就等于不知道中国。 杜甫的一生,和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一样,在不可逆的大环境下讨生活,卑微而渺小。 他看到了一小部分贵族们奢侈的生活,也看到了更多像蝼蚁一样的生命,不高贵地、邋遢地活着。 而他自己的后半生,也是如此艰难地活着。作为一个诗人,杜甫不是不懂浪漫,而是有另外一种关怀。 他可以写歌颂朝廷的诗歌,可以写超脱世俗之外的诗歌,但他觉得,很多生命还在忍受巨大的饥饿和痛苦,他不忍心去写这种诗。 他选择了描写路边冻死的那些人和支离破碎的家庭,表达了对最底层生命的同情和怜悯。 这也是为什么,在千年以后,冯至读到杜甫的诗依然会感同身受,备受鼓舞。 杜甫被称为诗圣,“圣”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心怀希望,相信生活的最高体现。 平淡到极致便是绚烂,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再读到“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这样的句子时,就会忽然被感动,感慨原来人生就是如此。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感谢曾经有一位叫杜甫的伟大诗人出现,带给我们无数感动与深思。 下周精读预告 下一周,我们将陪伴大家共读的是第107本书——《4321》。这是一部全景式的社会写实作品,一卷奇特的史诗级成长小说。它关乎传统、家庭、爱情和现代生活,关乎着自我的禀赋和人生的可能性。 而村上春树曾评价这本书的作者说:“保罗·奥斯特是一个文学天才。”无疑这本书的问世也给读者带来了惊喜。 接下来的一周,让我们一起走进《4321》,去领略这部奇特的史诗级成长小说中的精彩绝伦与感人至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