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怎么理解这句话?

 燕山茶社 2019-07-14

“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来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用草扎的狗。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看作草扎的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他将百姓看作草扎的狗。这是没有迫近与歧视之意,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天地没有好恶,贬低的意识,宇宙间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

其实,老子表达的真实意思,必须要理清天地,圣人,百姓,万物之间的依附关系。在道教世界里,天地是自然的代言者,天地运转规律就是“道”,它是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圣人是参悟天地,师法自然的,百姓在圣人的引导下,与万物相融相处。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道的最高原则,就是师法自然。因为天地是没有思想的,它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是天和地的师从者,他的仁慈和宽恕对众人,也是一样,没有轻重之分。在一定的规则和环境中,所有人都自行其是,地位都是平等,发挥自己的天性和自由,追求自己的乐趣和幸福,这才是理想的道德世界,这才是圣人所追求,和奉行的自然法则。而不是儒家,法家,墨家,以及纵横家,所鼓吹的以礼治国,依法治国,人为地强制措施。

因此,天地对万物不仁才是最大的仁,圣人对百姓不仁也是最大的仁,无为则无不为,不仁则至仁。可见,儒家与道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主张,是相反的。直到战国末期,荀子的出现,才将道家的一些理念纳入儒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