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不知心归何处 2021-06-04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一部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可解释为用草扎成的狗,是古代专用于祭祀的祭品,祭祀一旦结束,就把它扔掉或烧掉,现在可理解为轻贱无用的东西,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任凭百姓自作自息,正如元代吴澄据所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

第二部分: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龠可解释为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也就是古代的风箱,屈可解释为竭尽,穷尽,因此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道就像风箱一样,内部空虚却不枯竭,越鼓动风产生的就越多,这和第四章讲的冲虚是一个意思,只有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第三部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可解释为说的太满,数穷可解释为没了退路,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都不要做的太过,否则就没了退路,应该要像风箱,像道那样时刻保持冲虚的状态,这样才能虚心弱志,体会到道的奥妙,才能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天地之所以不仁,是因为它一直按照自然的规律运行,它不讲仁爱,但也无所偏向,它不怀恻隐之心,但也不具暴虐之性,它滋生万物,并非出于喜好,它降灾致疫,也不是出于厌恶,因此做人也应该顺应自然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