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口味的是与非

 茨中教堂 2019-07-14
“重口味”是暴殄天物,还是广纳食材?是正统饮食观里的异己,还是对口味的孜孜追求?在“重口味”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饮食观念?

13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将其来华十七年的所有见闻口述成书,首次向西方世界描绘了一个瑰丽奇幻的东方国度,同时,也披露了一个“重口味”的国度。在书中他忿忿写道,在昆明,人们蘸着蒜汁吃生肉,还吃蛇——甚至是毒蛇。在杭州,“人们什么肉都吃,包括狗肉、野兽肉和各种动物肉”。此后,来华的西方人不断地以猎奇乃至惊恐的口吻,重复描绘中国人“重口味”的饮食形象。

再不必“拼死吃河豚”
河豚烧时蔬是江苏特色名菜,食材来自专门的河豚养殖基地。人工养殖的河豚,虽然无法做到完全无毒,但比起野生河豚,毒素含量较低,相对安全。人们再不必像古人那样“拼死吃河豚”。

在西方,食物的选择有着诸多限制,宗教信仰严重妨碍了人们尽情享用食物。《圣经》对食物,尤其是肉食的来源做了严苛限定,“但是有翅膀、有四足的爬物,你们都当以为可憎”,也就是说,各种两栖、爬行动物都不能吃;“凡在海里、河里,并一切水里游动的活物,无翅无鳞的,你们都当以为可憎”,如此一来,吃甲鱼、螃蟹也成了上帝不赞许的事。

中世纪的西欧,斋戒得到天主教会的极力推崇。时间一般是每周三、周五,还有一些重要的宗教节日,以及每年复活节前的40天都要守斋,期间禁止吃肉,只允许吃一些简单食物。这些日子加起来,差不多就占了全年三分一的时间。

相比起来,中国宗教中的饮食禁忌,因掺杂种种世俗牵绊,而显得更像是一种修行指南和修养品格,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包容性。因此,随着来华的西方人数量日增,“没有什么是中国人不吃的”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流行外国的中餐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随着中外交流增多,西方人对中餐的态度出现了转变。图是在西班牙瓦伦西亚的华人餐厅中,一位外国食客正享用中国菜,他用筷子夹起一块食物,凑到嘴边,脸上露出跃跃欲试的神情(供图/T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