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聊中医治疗腹部胀满的经方外台茯苓饮。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方子虽然冠名为“外台秘要之方”,但是,《外台秘要.卷八.痰饮食不消及呕逆不食门》上有这样的说明:仲景伤寒论同。 可见,这应该是仲景方,只是在时间长河中,散逸了。 今天主要想写的是,怎么把握“外台茯苓饮”所对应的“象”。 我个人认为,既然叫茯苓饮,那么茯苓必是这个方子的君药。 茯苓的用途是什么? 我觉得汉代的《名医别录》说得最为全面: 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江部洋一郎用现代语言概括其主治如下: 1、利水饮,特别是祛除痰饮之水;2、养阴,生成和运行正常津液;3、安神。 在《金匮要略》的记载中,茯苓,人参,白术各为三两,枳实,橘皮各为二两。 那么,这就应该是一个以消饮除痰为核心,兼顾补益中气和下气宽中的方子。 《金匮要略》,《外苔秘要》中均未记载舌象。 我试从茯苓,人参,白术的药性推理之,应该是舌淡或有齿痕,或无齿痕,舌苔白腻或者白滑之象。 至于腹诊,日本人对“茯苓饮证”的腹部体征研究得较为深入。 吉益东洞是这样描述的: 心下痞硬而悸,小便不利,胸满自吐宿水者, 所谓“心下痞硬” 既指患者自我感觉“自觉胀满”,也是指医者触诊后觉得“腹部稍硬”。 这种“硬”的程度和“生姜泻心汤证”的,胃中不和,心下痞硬的程度差不多。 当然生姜泻心汤偏于“腹中雷鸣下利”,兼有“嗳气(打嗝)食臭”;而茯苓饮偏于“气满不能食”,兼有“吐水”或者“小便不利”。 所谓“气满不能食”,汤本求真的解释是: 方食者,犹未摄食,胃部已生膨满之感而不能饮食之义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