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孩子认识性侵害行为?》 今天想聊聊孩子的性教育。开始之前,先讲两个小故事。 01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聚会上。 聚会期间,大人们聊天,各家小孩子们就玩闹在一起。不久后,一个妈妈发现,她家5岁的儿子浑身脏兮兮的,衣服上还有大面积的水渍。 怎么办呢? 妈妈就把孩子拽到一边,说:把衣服脱下来,我给你洗洗,这个天,衣服挂外头一会儿就晾干了。 孩子不情愿,但妈妈很强硬,三五下就把孩子的衣服给扒下来了,包括内裤。 突然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脱光光,孩子显然有些生气,一个人站在角落一张大椅子后头,窘迫地拿双手捂住自己的生殖器。 这个时候,旁边的几个妈妈觉得这个小孩儿实在呆萌、可爱,就拿出了手机,要拍照。 一个阿姨还逗小男孩说:把手拿开吧,男孩子有什么关系。 小男孩很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眼看就要哭出来了。 这时,他的妈妈晾好衣服过来了,对儿子说: 哎呀,他们跟你玩呢,刚刚XX阿姨还送了你小汽车对不对?拍你一张照片有什么好哭的! 接下来是故事二。 一个4岁的小女孩家里来了一群亲戚。其中一个女性亲戚对于软萌的小女孩很有兴趣。 她说:宝贝,喊阿姨。 小女孩很乖巧,喊了声阿姨。 这亲戚似乎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进一步说:那你让阿姨亲一个好不好? 这次,小女孩本能地往后退,要逃走。 女孩的妈妈似乎很想要去照顾那位亲戚的感受,于是悄悄给那亲戚递了一块女儿平日最爱吃的小蛋糕。 这亲戚心领神会,拿着蛋糕朝小女孩走了过去,说:好好吃的蛋糕啊,你要吗? 小女孩当时就伸出手,开心地捧着蛋糕吃上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这个亲戚就开口了: 好了,你吃了我的东西,现在总该让我亲一口吧? 02 这两个故事,就讲到这里。 第一个故事,可能我们觉得顶多就算逗乐吧。第二个故事,似乎更看不出什么问题对吗? 有人会问,这样的例子,跟性教育有什么关系? 那我再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本地新闻。就在我们这边的一个私立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件儿童性侵事件。 一个5岁的小女孩,接连几次被校内一个看门的大叔,通过小糖果哄骗到了园内偏僻的角落,然后被猥亵。直到有一天,大人在无意的聊天中,才得知了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如若不是那个偶然,这家人仍然会蒙在鼓里。 为什么小女孩会那么乖巧地去配合性侵者?因为那个性侵犯给了小女孩糖果了啊。 “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要听别人的话。”这个逻辑不是那个性侵者才教给孩子的,而是这个小孩早就在家庭里头学会的。 比如我们前面讲的两个例子。 那个被大家逗趣着拿开手的小男孩,以及那个吃块蛋糕就要被迫去亲陌生人的小女孩,他们所经历的,跟性侵者对受害者所做的事,是不是很像? 逗乐、物质引诱,甚至威逼,以此希望孩子乖顺,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数不胜数。 可是别忘了,上述我们用来让孩子们听话的方法,也是坏人最常用的方法。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去想象一下,在大人的起哄声中,无助地捂住自己私密部位的小男孩,以及面对陌生亲戚的“亲密接触”很抵抗的小女孩,他们被“侵犯”身体界限却得不到父母的保护时(有时父母甚至就是那个“侵犯者”),这些孩子内心在经受着什么呢? 孩子最后只能学会: 我说“不”是没用的。 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要满足别人的期待。 哭也是没用的,否则我就不像个男人。 我是有问题的。 我不好。 所以,大家看到问题所在了吗? 上述逗孩子的情形,真的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我们基本的养育态度。 假如我们的养育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你跟孩子说无数遍“私密部位不能让人碰”,最后可能也都没什么用。 所以,希望借今天的分享,可以帮大家觉察下,自己的教养方式到底是哪一种。思考自己的教养方式,是真正的性教育启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03 我认识一个朋友就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性发育会更健康,更少问题呢?研究者们其实也一直在找答案,并且的确找到了。 我们知道,家庭教养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研究者通过跟踪统计发现,权威型家长养大的小孩,他们往往会比较成熟,更懂得遵守规矩,但也不失自主性,自尊也会比较高。同时,他们在性上会更少出问题,更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以及尊重另一半。 权威型家长为什么会这么成功?我们的推测是: 得到父母疼爱和尊重的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被珍惜的,所以他们也会更加愿意照顾好自己。 他们知道父母的期待,因此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更愿意做父母所期待的事。这并非讨好,而是出于心甘情愿。 前面列举的两个小故事中的家长做法,显然不属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04 到底如何打造这种好的、既权威又民主的家庭关系呢? 首先在育儿技巧层面,就别再犯上述故事中的类似错误了,包括对着孩子的身体起哄,哪怕你是出于喜爱;包括通过好玩的、好吃的去引诱孩子服从权威、出让自己的界限。 其次,在基本的养育原则上,我们也有2个建议:
这个监督,就是父母权威的一种在场,它会让孩子知道:父母对我是有期待、有要求的,孩子的言行举止因此不至于失控或太出格。 这个监督不仅包括必要的了解孩子去哪儿玩、跟什么样的朋友玩,还包括,孩子在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时,父母也是需要确保基本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网上具体玩了什么、交了什么样的网友等。 监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听孩子的声音。如果孩子觉得受到干涉,开始发牢骚,甚至抗拒你的提问,那么也许你需要调整下你介入孩子生活的程度,避免过于严苛。一个愿意倾听孩子的妈妈,一定能够在摸索中找到适合你们家庭养育的那个度。
这种亲子沟通中,要允许有情绪的表达,允许说不,确保有尊重和倾听。 当然,这种坦诚的亲子沟通,一定得要包括谈性的话题。而且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开始谈性,对父母和孩子而言都会更容易。 研究者们曾经做过相关调查并发现,跟父母比较亲近、沟通良好的孩子,他们的性活动较少。而开始有性行为后,伴侣的数目也会较少。 亲子沟通的质量,甚至还能影响青少年的避孕行为。因为有数据发现,跟妈妈关系很亲近的孩子,性行为中懂得避孕的比例,是那些母子关系疏远的孩子的两倍。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家认为,沟通质量好,亲子关系好,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度就更高。认同父母,孩子会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受到影响,父母更加成熟的性价值观,以及来自父母的建议,会更容易被孩子听进心里去。 简言之,好的亲子关系,会为孩子的性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父母爱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体验自己的感受,珍视自己的感受,爱自己的性别,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整个的人,那么这些孩子的整个生活,包括性方面的发展,都更可能处于一个良性的状态里。 说到底,性教育从来不是只教性知识,它是奠基在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的。 性教育,其实就是关系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你觉得呢? |
|
来自: 萍水相逢acxdz8 > 《家有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