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粉圈蹭热度指南 | 微博转发免费赠送《书艺东坡》

 LCB酒庄书房 2019-07-14

沪上首家「海派」书店

文化行业边缘人的重要日常之一便是绞尽脑汁蹭热度,比如小编内心就住满了这样邪恶的小人:十三朝古都的二十四个钟头红了?赶快看看,哪本学术论著可以搭上这趟顺风车再推一波!某知名男星要主演的某朝背景古装剧要播了?盘点一下,历代笔记里哪本匹配的上,轶事汇编行不?

……

稍稍愧疚过三秒钟后,我忽然想到古人也是这样的。今天就来给大家八一八,大宋超级文化偶像东坡居士苏轼的中外“粉丝团”蹭热度的种种姿势。

01 赢在起跑线上的命名

虽然苏轼本人对增进大宋与高丽的文化交流毫无兴趣(甚至专门上书要求禁止向高丽出口书籍),但挡不住他的人格与文字魅力超群,作品还是流传到了高丽,为他吸了一波粉丝。高丽文人金富轼与金富辙的名字,即仿效苏轼兄弟而取,宋人笔记《游宦纪闻》中也对此有所提及。

别说这金富轼(1075—1151)还真有两下子。他是高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著有五十卷《三国史记》(记录了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历史)。

02 机缘凑巧的生日

日本画家富冈铁斋(1836—1924)生于天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这出生年月可谓与东坡十分有缘——苏轼生于北宋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富冈铁斋自幼熟读典籍,又雅好书画。长成后与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1866—1934)、收藏家长尾甲(1864—1942),中国旅日学者罗振玉等交游往来,被誉为“日本最后的文人”。晚年还获得了“日本帝室技艺员”的殊荣。

他曾参与20世纪初的日本的东坡纪念活动,为1916年的《乙卯寿苏录》作《东坡笠屐图》。

■ 富冈铁斋 东坡笠屐图

富冈铁斋有一枚“东坡癖”印章,用以展示自己对苏东坡深深的痴迷。在东坡粉丝圈里,富冈铁斋很懂得利用、宣扬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拥有一方由名家吴昌硕所治的“东坡同日生”印。

03 长得像(?)

清代提倡“神韵”说的著名诗人王士禛(1634—1711)也是个东坡粉,虽然没能赢在起跑线上,但后天十分努力。

在扬州时,王士禛有意识地强化自己和苏东坡之间的联系,比如他曾积极寻访六百年前东坡宦游扬州的遗迹,将上方禅智寺里几近荒废的东坡书《次韵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使岭表》石刻残碑修复。

他的兄长王士禄也算得上是闻弦歌而知雅意,在给王士禛的信中说:“念予兄弟即才具名位不逮两苏公,然其友爱同、其离索同,其不合时宜同,其轗轲困踣为流俗所指弃又无不同。”自谓兄弟俩的感情和命运与苏轼苏辙兄弟十分相似,隐隐有以苏轼、苏辙自居的意思。

王士禛并不满足于此,他热衷于通过请人画像、组织题跋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比照现在就类似一个爱自拍爱修图,还爱发动朋友点赞的大叔。通过这番操作,清人甚至认为王士禛长得像苏轼。

于是王士禛成功地通过一个好哥哥、三十多张写真像(仅仅可考的就有37幅)成功地分享了某些属于苏轼的荣光。

04 土豪玩家,拜“坡”教主

清代诗人、书法家翁方纲(1733—1818,号覃谿)凭借其丰富的收藏、出色的社会活动组织能力,俨然成为一时的东坡粉团领袖。他拥有数量庞大的苏东坡相关藏品,屡屡给苏轼组织生日会,自号“苏斋”,后又将书斋命名为“宝苏室”。

翁方纲曾砸下六十金,购得《天际乌云帖》。此后他用尽了洪荒之力来论证这是苏轼的真迹,还不惜工本地给藏品出特别“周边”——聘请画家罗聘描绘“天际乌云”诗意图。虽然现代研究者多认为翁藏《天际乌云帖》是十足的赝品,但在当时,以《天际乌云帖》为核心的一系列藏品却为翁方纲吸引了若干朝鲜追随者。

■ 翁方纲藏天际乌云帖第一段落

■ 翁方纲题跋天际乌云帖

1809年,朝鲜使团中的一名随行人员金正喜(1786—1856)拜访了翁方纲,欣赏到了令翁方纲得意的东坡相关藏品。青年金正喜叹服于翁巨巨的学问与收藏,激动地吹出了“覃翁真天人,坡公生今日”的彩虹屁,说翁方纲就是苏东坡再世。

金正喜回国后,又把翁方纲和他所藏《天际乌云帖》推荐给了朝鲜文人申纬(1769—1845),申纬上门拜望翁方纲后,两度题跋翁藏《天际乌云帖》,还写诗称赞“坡翁转世得覃老”。

金正喜、申纬之后,拜望文坛前辈翁方纲、欣赏翁藏《天际乌云帖》(顺便写诗吹捧)成为燕行使的来华打卡的重要文化项目。而在与朝鲜晚辈的交游唱酬中,翁方纲虽然一再谦辞,却已然巩固了自己作为当世东坡的形象。

05 装扮像

金正喜日渐老去,有了很多门生后学,金氏弟子也传承了翁方纲、金正喜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多有组织寿苏会、悬挂题写《东坡笠屐图》的事迹。

东坡戴斗笠穿木屐的形象源自宋人笔记。讲的是东坡谪居海南儋州时,某日访友遇雨,借了斗笠和木屐回家。一身村夫的穿戴,不仅引得路人争笑,连村里的狗都冲他汪汪乱叫。笠屐轶事最能表现东坡随遇而安、豁达自适的平易形象。

金正喜曾提议为翁方纲描绘戴斗笠的肖像,大约是要强调其当世东坡的形象,被翁方纲谦虚地拒绝了。后来,金正喜被贬到了济州岛,他的弟子许维画了《阮堂先生海天一笠像》,将远在济州岛的金正喜比作迁谪海南的苏东坡,想象了金正喜穿屐戴笠(cosplay)的形象,也暗暗赞许金氏继承了东坡的精神。

■ 阮堂先生海天一笠像

06 岁数相同

没有一样的名字、生日,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教人吹捧为“东坡再世”,怎么办呢?

在1700年的东坡生日会上,文人冯景(1652—1715)费尽心机地找寻自己与苏轼之间的关联,写道:“马齿偶与先生同,四十九年穷不死。”

冯景说自己今年和49岁的东坡刚好同龄。那东坡的49岁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1084年,49岁的苏轼离开黄州前往金陵。在金陵,他有感于李白的 “四十九年非,一往不可复”,追怀诗仙49岁的生命感慨,作了《和李太白》。同年十二月,苏轼抵达泗州,作《送沈逵赴广南》,其中有“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两句。

冯景借用了苏轼的诗句,说自己“四十九年穷不死”,与1084年的东坡同年龄、同感怀。

从这些“蹭热度”“抱大腿”的姿势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极富亲和力的偶像,他没有被视为唯一的例子,而是让历代拥趸觉得是可模仿、可复制的。正如同其《泛颍》诗所谓的“散为百东坡”,后人尊东坡为典范,争当东坡后身,强调东坡与自己生命情境的关联,力图与其产生跨时代的联系。而东坡的影响也在他们的参与下,辐射到更广阔的时空。

(本文部分改写自衣若芬《书艺东坡》,欢迎购书,了解东坡的粉丝团与生日会)

微博赠书活动

上新浪微博,搜索并关注:上海世纪出版官方旗舰店,转发《书艺东坡》活动微博,7月19日抽取3位读者,奉上《书艺东坡》一册,《黄州寒食帖》描红一份。

钟爱苏轼的东亚艺术史研究专家衣若芬教授倾情解读苏轼的书写与创作,带您走进苏轼的东亚“粉丝圈”。本书既涉及交叉学科的前沿探索与方法论建设,也能够兼顾一般读者的欣赏趣味,可谓雅俗共赏。

本书附藏书票,主图都来自日本画家富冈铁斋(1837—1924)为《乙卯寿苏录》作的《东坡笠屐图》。仅限首印5000套随书附赠,每册两张。


《书艺东坡》

衣若芬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01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