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叙文写作技法: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

 昵称32901809 2019-07-14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

记叙是记叙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升华,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这个深度靠议论、抒情来得以落实。

(1)记叙文中的抒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者文之本也”。感情真挚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情真则文动,情虚则文死。

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A 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散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B 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几点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品的思路,增强文章意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春》的结尾部分: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

情感的表达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不加掩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要化虚为实,不言情而言他,却又处处含情,隐而不发,却在字里行间真挚流动,往往有动人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感情也往往更为真挚动人。

间接抒情通常有下面几种方式:

化情于人(肖像、动作、语言、声音、行动):如《让我走远看看你》中“你又骂骂咧咧地责怪我不会买圆规,硬是自己上街重新买回一个最好用的,亲自送到教室,然后转身离开”。父亲对于我的爱,全在他的行动中完整地表现了。

化情于物,化情于事:如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浸泡过的陈山楂》中“长大后回到城里,再也没吃到陈山楂。外婆有次来看我,带来了。我无意中发现,外婆皱纹满布的手上有一道道的割伤,我知道,她是到林子里,到枯桠之间,帮我带来的,‘这香甜。’外婆说,‘陈山楂变少了,难找啊!’外婆笑着,我却哭了。”外婆对我的爱都浸在采摘的过程和陈山楂这一事物中了。

化情于景:如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好奇心》“石库门的深处有叮咚的泉响,江南的小姑娘抱着琵琶哼唱不已。她的指尖像这门前的流水,灵动而不留痕迹,只留下几缕清音。隔壁的老太太梳了光亮的发髻,提着篮子出来,一口吴侬软语:‘张家姆妈,走啊,今朝端午买粽叶去喽!’”江南的魅力婉约中字字都透着作者的喜爱。

(2)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中的议论往往用来解释生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或者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启迪,只要灵犀一点即可,但却有使文章深刻、格调高远的力量。如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中“因为有了好奇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A 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

这种议论起着开宗明义,提挈全篇作用。

B 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

C 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大凡高明的作者总喜欢在记叙进入高潮之后来一段精辟的议论,或突出性格,叫人起敬;或点明事理,引人回味;或触景生情,让人慨叹。就如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谓妙笔生花。

我们可以自发议论,也可以引用名言、警语、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用三言两语,表述出或含义深刻或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记叙文中的议论务必少而精,尤其要做到语言精练,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3)如何处理好记叙、抒情与议论的关系

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议论也就无从深化。

其次是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记叙中的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是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记叙文中的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反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

第四,在记叙中,抒情和议论常常是并存的,管是记叙中的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记叙为基础,为依据,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例文】

路是月的痕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光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一晃一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的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回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点评】作者调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生活,并且化情于物,化情于景。文章中的月,路与笛声既构成了朦胧的意象美,又成了结构全文的线索,特别是笛声,既是父亲情感的宣泄,又是\'我\'认知的对象,还是刻画\'父亲\'性格的道具.父亲带\'我\'放牛时用笛声抒发\'美妙\'的感情,父亲与\'我\'有隔膜时用笛声传达\'爱子之心\'.由于作者十分熟悉农村生活,所以文中描写逼真而感人,如\'日暮听笛\',月下路景\'等,其悠远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挚的浓情,无不留给读者美好的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