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识人术:从眼神中辩忠直!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所以,曾国藩在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上,总结出了一套识人术,并把他编成为了一本教科书,这就是《冰鉴》。 在《冰鉴》这部书里,有一章是专门是识别'眼神'的,叫作'神骨',从中摘录部分与大家分享: 原文: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在短短的二百余字里,曾国藩把静态和动态的眼睛写得出神入化,分析了这两者之间的变化,并且从一些细微的变化中分辨出是奸邪还是忠直。 所以对以上二百余字的解释文是:古文人、相士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眼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 。'眼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眼神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这是'忠直神情';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是'纯正神情';而两眼在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是'伪饰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是'奸心神情'。所以,谁是'忠直神情'、'纯正神情'以及'伪饰神情'和'奸心神情',对照以上标准,一辩就可分晓。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那里故作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那里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则比较难于识别了,就要做深入的分析。如果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富足有余,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心的。道家有所谓的'收拾入门'之说 ,用于观'神',的基本要领是:尚未'收拾',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 ,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 ,他愈是小心谨慎 ,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在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曾国藩的识'眼'术中,你会得到那些启发呢?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也会这样观察吗? 2019年7月14日于艾墨轩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