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是城市生活的活化石 是城市凝固的历史 有城市即有街巷 许多生活在常熟老街巷的居民 对老街总是情有独钟 喜欢老街巷,喜欢它的清净, 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哗 无论一天的工作多么辛苦 只要走进老街巷,心中总是一片宁静。 今天我们的“虞见”之旅, 就来到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巷!
阁老坊位于常熟古城南部,在县南街跨塘桥东侧,琴川第一弦南岸,西通红旗桥,北路于南门大街。东起显星桥,西至跨塘桥。 阁老坊得名,与明代常熟籍大臣严讷有关。 严讷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在明清时期, 官制以大学士入阁者称为“阁老”。 据旧志记载, 明嘉靖年间跨塘桥东有大学士 严讷所建之阁老坊,故名。 常熟历史上的名人有两位称作“阁老”: 除了明代的严阁老, 还有一个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大学士蒋廷锡, 常熟人俗称“蒋阁老”。
2009年阁老坊实施拓宽改造, 现阁老坊西接南门大街, 东接小东门街,长232米。 走进阁老坊的小路, 对面是修缮一新的文庙。
沿途有卖花的小店,给老街点缀了些许明媚的颜色。
老面馆,老常熟人最好这一口。这些店也跟着阁老坊,一起慢慢变成了老店,食客们也从小孩长成大人。仿佛一切都随着时间加速奔跑,却总有一些事物选择停留在原地。还好味蕾记忆,能留住过去的岁月。
而临河的这些老房子,也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继续向前走,就到了显星桥。 显星桥 位于河东街与阁老坊交接处。 北宋庆元三年(1197),知县孙应时建。 旧传,有星坠落于此河段,故名显星桥。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陈禹谟等重修。
站在桥上,依稀能寻见当年的风貌。
路过显星桥,往左拐是可以进入河东街,继续向前则是小东门街。
小东门街 说起小东门街,不得不说一下小东门。 小东门又叫迎春门,元末至正年间,张士诚据吴, 将常熟土城墙改为砖砌,增辟小东门。 明代城墙渐废,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入侵, 知县王铁筑城抗倭,建城门7座, 东南为迎春门俗称小东门。 而小东门街位于古城东南部, 因街东端起于小东门附近,由此得名。
小东门街曾名小东门南城脚,东边即为小东门,出门为阜安桥。清末民国之际,小东门、阜安桥一带茶楼商行、店铺众多,较知名的有阜安楼茶馆、昶记商行等,其中昶记五金玻璃号位于小东门1号,为邑人范均石于民国7年(1918)开设,经营各种五金商品为当时常熟著名商号,有二十余家分号,盛极一时,主人范均石因此被时人称为“常熟二富”。后因经营不善,又与南门平桥湾堃源五金店竞争激烈,逐步衰落于民国24年闭歇。范均石经商发达之时,在此为子女建了49间半住房,从小东门街首沿老城墙往南,至水关桥,由水康弄与小东门街围成一圈当时绝大部分都是范家宅基地。所建房屋北侧沿小东门街共建两进,往南,设计了品字形三幢三层西式洋房。抗战爆发后,豪宅毁于日军轰炸,几成废墟。新中国成立后,拆除城垣筑环城路,小东门拆除。 今小东门街东起环城东路西至永康弄。 长35米,宽6米。
李氏义庄 位于城区小东门横头街7号, 系清同治年间邑人李芳年始建 其子光祖于同治间建成。 1987年重修。现存三进, 占地面积约754平方米。 依次为门屋、正厅及后堂楼,东西厢房。 头进为门屋,硬山顶,设砖刻墙门。正厅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抬梁式,5间7架,通面阔116.4米,通进深119米,高6.1米。梁架扁作,用材壮硕,设斗拱,外设封火墙。第三进后堂楼,共两层,5间7架,通面阔17.2米,通进深77米。设围廊作半转楼,并有砖刻浮雕等。该祠堂于1982年11月17日被常熟市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深巷子的古朴典雅, 老宅里的邻里琐事, 古井旁的欢声笑语, 家门口的煤炉烟熏, 散发着江南传统生活方式的浓烈气息, 这是最暖人心的市井烟火。 欢迎大家继续留言分享 那些你记忆中的老街巷哦~
常熟, 是黄公望笔下的泼墨山水, 是严天池琴下的袅袅余音, 是张旭狂草的潇洒不羁, 是钱谦益诗里行间的清词妙句。 常来常熟,发现不一样的惊喜~ 文章源自:常来常熟 |
|
来自: 江苏常熟老李 > 《天下常熟、世上湖山——尚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