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Ⅱ号的临床应用 方剂组成:丹参500g、檀香100g、香附300g、川芎100g、红花200g。 制法:以上药共为细粉,加蜜1200g为丸.每丸重10g(制成240丸),每丸含生药5g。 用法:每服l丸,每日2—3次。 功能:化瘀行滞、调理血脉。 主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凡血瘀气滞引起心慌、气短、憋气、阵发性心胸疼痛、痛掣肩背者。 方论:本方系丹参饮的演化。原治气血互结之心胃气痛。丹参入心、肝二经,具有活血补血、化瘀、善通血脉之功;檀香为理气之要药,可利胸膈,能散胸中之气滞;香附能通行十二经气,解六郁,止诸痛,行气而止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开诸郁,行气活血,有降压、扩张血管作用;红花化瘀行血通络,使瘀行血畅而痛止,达到“通者不痛”之效。 方歌:心安Ⅱ号用丹参,檀香香附可酌斟;川芎红花行瘀滞,心胸闷痛效如神。 按语:本方组成以丹参为主要药物,据药理研究报道,丹参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调节心血管系统、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肌病变恢复的作用。于1978-1980年曾在门诊及病房先后用心安Ⅱ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近300例收到较好的疗效。这些病例经医院确诊,心电图有明显改变者,大多数病例多属冠脉供血不足、心绞痛,部分并发高血压,服用心安Ⅱ号后自觉症状减轻,对心电图的恢复、降低胆固醇、降低高血压都有一定作用。大部分病人服药3-5天后病情稳定,心绞痛症状基本得到缓解。这些病例的共性规律是都有胸闷憋气、阵发性心胸疼痛。在应用心安Ⅱ号的同时,根据中医辨证特点,结合病人具体病情、不同证候,可适当选用一些汤剂配合,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病案一:刘某,女,62岁,退休工人。高血压已10余年,近年来反复发作心悸胸闷、压气感。突于月初左胸刺痛,不敢呼吸,疼痛移时稍缓,少时又发,痛彻心背,头出冷汗,遂到医院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段下移,提示冠心病心绞痛。血压160/100mmHg。经治好转。近几天胸闷气塞,左前胸阵发性疼痛,痛引肩臂,出冷汗,含服硝酸甘油即缓解。现复发心痛较频而来诊。 症见:表情痛苦,声低气弱,时善叹息,舌绛色暗,舌尖有瘀点、舌边瘀斑隐现,脉弦数兼涩象,胸闷如窒、痛掣胸背每日4-5次,头出冷汗,心悸,左臂酸麻。证系素有阴虚阳亢,阴营烁炼、心脉失养则心悸不安,气机阻滞则胸闷如窒,时发叹息,日久气滞血瘀、血行不畅、瘀阻心络、心气不通则心胸闷痛。 诊为:心绞痛(血瘀痹阻心脉)。治当行气活血、化瘀通脉。投以心安Ⅱ号20丸,每日3次,每次l丸,用药1周。复查:服药后胸闷窒塞感减轻,心胸疼痛次数减少,每日偶发l-2次,痛减为隐约作痛,气息渐复。照方继投,连续服用2用,精神尚佳,胸闷心痛改善,诸症平复。复查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为改善心脏功能、巩同疗效,继投心安Ⅱ号2周量。嘱其休息好,勿过劳。追访半年,心绞痛一直未发,·体力恢复,尚能操作家务。 病案二:闻某,男,48岁,旅社工作。既往史:高血压10年,胸闷憋气,曾2次入院,诊为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经常心胸发闷,时发心痛,含服硝酸甘油立即缓解,但不根除。近1个月来,心悸气短、胸中窒塞感加重,心前氏压迫性痛,长出气,痛时出汗。每次发作持续1-2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方缓解。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54次/分、ST段改变,提示冠脉供血不足,心绞痛。症见:心胸闷痛堵塞感,隐痛不已,失眠腹胀,血压138/90mmHg。形体肥胖,面色晦滞,精神不振,呼吸气短,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细而涩兼见结代。证系体胖多湿,痰湿上犯,心阳被阻,气机不畅则胸闷气短;络脉阻滞,“不通则痛”,故心痛时发;浊阴不降则腹胀大、便溏。诊为胸痹(心阳痹阻)。治法:温心阳、化痰湿。取瓜蒌薤白半夏桂枝汤加减以宣阳通痹,配合心安Ⅱ号化瘀行滞、调理血脉。复诊:服药6剂,胸闷窒塞感明显好转,呼吸较畅,心胸疼痛改善,偶发1-2次,隐痛不甚,食欲增,腹胀减,精神转佳。但活动后仍有气短、心悸,继投心安Ⅱ号,连续服用1个月,心胸疼痛消失,精神畅旺,脉律整,结代消失,自觉症状悉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已正常上班工作。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查玉明卷》中国中医药2001版p150-1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