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竹迹中国行 民间手工竹编分布区 竹编,是以竹子为原材料编织成各种器皿、字画的编织过程,也可以指已经成型的竹器,有时候竹编和竹器通用。以前者来说,它是一种艺术加工制作行为,存在于诸多有竹子资源生长的区域,更多的是在山区。比如贵州、湖南西部、浙江北部、重庆、四川、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在这些地区依然存在传统竹编编织,传承了几百年的古老手法,并采用传统的纯手工制作。中国的传统手工竹编,就是由这些藏匿在山里面的或多或少的竹编编织加工艺人群落支撑。一半农民,一半艺人,田地、篾刀、竹子成为他们的生活主旋律。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没有什么头衔,如若要有,更多可以用村民,农民,师傅来加以称呼,算得上一群默默无闻的艺术支撑者。 竹编编制区的留守老人 在上世纪80年代,手工竹编编织热火朝天,在广袤的农村编织区以村寨为单位,以家庭生产盛行着。可用家家编竹编,寨寨赛竹艺来形容。手工竹编多是大杂居,小聚居,即一个编织区域内会出现很多种类的编织成品,但又以寨子为单位集中编制自己擅长的某一款竹器,一个寨子,家家只编织一款或者以之稍加更改的竹器。 90年代后期,打工潮盛行,到远方去,去寻梦,于是年轻人都纷纷离开家乡,去寻找那以为在家家乡不能实现的梦,打工潮的盛行,在春节期间成就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今来看,年轻人没有几年外出打工的经历,都成了奇葩和老土的代名词,什么北漂,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也就悄然而成啦。 年轻人离开之后,留下了年迈的老人,也顺便留下年幼孩子“陪伴”老人。以至于现在的农村还依然是老年人和年幼孩子的“天堂”,一老一幼,多年后,老者更老,幼童长大传承打工,曾经的年轻人变成老人,寻梦未果之后在家留守。于是打工和留守好像成为了一种“传承”。 竹编是否只是补贴家用? 每每和老竹编艺人谈及为何还要做竹编时,都是说补贴一下家用,买点油盐钱要紧啊!年纪大了,体力活干不动了,只能做比较轻巧的手工活了,孩子们在外也不容易,自己能攒点就攒点,有时候需要赶人情随礼,年纪大了有什么头疼脑热,他们(孩子)拿的生活费根本不够,又不好意思问他们再要,所以还是重拾这老手艺(竹编编织),算是自力更生了。 当然,除了物质方面的不富余,补贴一下年迈生活中的家用之外,还有留给年迈留守老人的一个问题就是孤独,农村老人,劳作了一辈子,如若闲下来一整天不做事,很容易被负面孤单的情绪影响,陷入晚年的胡思乱想中。于是很多竹编编织区的留守老人会选择重拾手工竹编,除了补贴生活(自己还能有点闲钱喝喝小酒,抽抽烟等),还有就是手里面有活,适当编织能活动筋骨,还能减少被负面情绪的影响,晚年生活的思想层面更加趋于恬淡和平和。 【注解说明】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是竹编,而不是其他的?这个和上世纪大环境有关,70 、80 、90 年代初,很多竹编产区几乎人人都会做竹编,就算少数没做过,也是在那种氛围下过来的,或多或少都会一点。又因为竹编编织相对于其他技术要轻巧,加上编织区传续的竹器销售渠道,只是价格高低的问题,几乎不会有卖不掉的情形,只要做出来,就会有收入。 竹编产区的销售现状 现在的竹编产区的销售方式依然还是以以往的市场集市交易为主,这种交易虽然成熟,但是却有很强的局限性(不仅范围局限,还有价格天花板也很低),牢牢的控制着竹编产区的竹器交易价格波动范围。因为长期的价格波动不大,在师傅那边也没有动力去精工编织,也就造成没有太多的精品会出现在传统的集市交易中,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有效竹编品牌,没有品牌效应,也就在市场交易中只能处于被支配地位,编织竹编没有稳定的收入,手工竹编现状本来就是价格低廉,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如若受到传统交易“商贩”的集体压制,成品竹器的价格会底到听着让人心疼的地步。 一些先走的竹编产区,竹编产业已经相对来说比较好了,但是很多是围绕竹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其它竹产业,更侧重以竹概念来发展流水线机械产品,就算形成了品牌。却并不是竹编编织本身这个分支的。或许在经济收益方面它们会更好,但对于手工竹编编织艺人的帮助其实并不大。从另外角度而言,感觉总是缺少了点什么,或许是古老技艺的古韵,或者是竹艺文化的情怀思绪,或许不是手工竹编追寻的真正方向。手工的技艺,指间的温度,也许更能唤起人心灵深处的那一丝自然情愫。 竹编该该如何做? 重拾手工竹编的留守老人们,很多时候虽然是作为家庭额外补贴,但是就手工艺这块,我们要做的不是以自己的优势去压榨手艺,而是要尊重手艺价值本身。如若有可能,尽可能让老竹艺人不再以年迈的身躯挑着竹器去传统集市市场上进行交易,并以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去介绍家乡的竹编工艺,如若有可能,慢慢的把从事编织的艺人们朝着高质量竹编方向引导,并把家乡的竹编工艺做成品牌,让家乡的竹编工艺得到价值重现,让重拾手工竹编的年迈老人们能得到更加合理的价值回报,并以此来吸引一些有着编织功底的年轻人回归编织,为竹编工艺可持续良性发展吸纳后备力量。 我们该学什么?当我们老了以后? 只有这些竹编产区的特色竹艺得到良性可持续发展,当我们老啦,我们也可以拾起竹艺编织,一可以得到一定的收入,二可以活动筋骨,三更可以以己能力,活好晚年生活,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更加贴切与老年生活,当看尽世界,晚年回归,能与竹为伴,也是一大乐趣,竹为雅,竹有节,恬淡如斯,很好。 ![]() 选择竹编的得与失 手工竹编目前处于一个比较低迷的情形,外加过去手工竹编的宣传缺失和交通闭塞,很多人对手工竹编是一个不了解的,因为先入为主或者道听途说,对手工竹编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种思维的固视很容易给竹编造成“误伤”,选择竹编,就很可能受到各方面的言语说教,任尔东西南北方,我稳坐钓鱼台的心境很少有人能拥有,自然因此会有情绪波动,甚至可能因此有改行或者放弃的想法。 ![]() 双手舞青龙,越舞越穷的无“钱途”,对于每个竹编艺人从事者其实是受着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考验,在放弃和坚持中一天天度过的。如若选择这条竹编路,自然就要试着接受各种方面的压力,更是要学会安静和享受孤单,因为手艺就是在时间里不断实践积累的。如若能够坚持住,就算以后不能在物质方面得到很大的收获,但是在精神方面会得到安静,恬淡,对于心境的提升有着大大的促进。 ![]() 【文章总结】:手工竹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着至少7400于年的传承历史,既有文化底蕴的体现,也有历史的见证,于传承而言,缺失不得。对于各个竹编产区,作为当地特色技艺,有必要让其价值得到肯定,是对手艺的肯定,也是对于很多重拾竹编的留守老人得到物质保障和精神充实的一种有效方式。自己更生,自食其力,是一个人晚年自身价值的肯定,也是自由愉快的晚年生活的一个保证。这一切需要更多的喜爱竹编手工艺的年轻人参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