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竹迹中国行 前言:民俗手工竹编历史悠久,虽然绝大多数流传于民间,但也是中华民族手工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也能很好的体现中华民族手工技艺,它是过往人们智慧的结晶。流传于民间,也就没有严格的标准,更没有严格的考核门槛,感觉上只要有条件,喜欢手工竹编的人都可以业余从事编织或者职业编织。 手工竹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深度的融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农耕,比如竹制家具,家庭挂件装饰,其中以农耕使用作为过往竹编的一个主旋律,被多数的人所接受和认可。因为不需要专业的考级,也不需要持证上岗,只要愿意,只要有竹材,就随时可以参与。也因此同款竹器会有多重层次的编织质量,外加竹编根植于农耕,所以,中国的手工竹编竹器被普遍潜意识中认定为“便宜货”。 在经受机械塑料加工制品的冲击,手工竹编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手工编织速度受限的条件下,要想手工艺人们回归和技艺得以传承,就必须要解决一个最现实问题——吃饭;当一个行业向市场要不到最基本的生存保证时,那维系基本都是不可能,更别说发展和传承了。 所以,手工竹编价值(价格)的提升,是用市场方式解决竹编生存和发现的关键。手工竹编师傅是竹编器具的真正编织人群,感觉上他们有着对竹编价值挖掘的天然优势,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手工竹编艺人的6个“骨感现实”,如果竹艺价值体现仅靠师傅们自己,真的太难了,这个价值提升而是需要竹业从事链条上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那么是哪6点现实阻扰了艺人们自身对竹编价值的提升力呢? 1、居住环境 中国的竹编编织区域大多分布比南方多省市的山区,因为手工竹编被竹材生长的限制,一个较为集中的编织区不会离竹源生长区百公里范围。也因此绝大多数的手工竹编艺人都是生活在这种离竹资源不远的山区,且以农村为主(这和手工竹编制作需要的空间有一定关系),农村虽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但人口密度不大,更多是乡里乡亲的寨上人,一年甚至多年都很难遇到外面的人,交流机会很少,外加过往农村交通不便利,出行都比较困难,也没多少精力和时间外出,很多竹编艺人的活动范围就是村镇和县城赶集。缺少交流,缺少眼界,也缺少阅历,所以很多竹编艺人(手工竹编艺术家)一辈子只做一款或者相似度很高的一类竹器,且因为没有对比,在编织质量上也不会有多大改善,很容易进入“闭门造车”的窘境。别说什么日本竹编,甚至连本县之外的竹编编织款式和产区都不曾知道。 2、文化程度 现在现存的还在从事竹编编织的民俗手工竹编艺人,最年轻的也可能是中年人,主力军更是年迈的老年人人群。这种年龄结构,外加过去农村对教育程度的重视不够,很多竹编艺人别说参加高考,通过高考上本科院校读书,就是连什么是本科的定义到现在都还没弄明白,年老一辈竹艺人很多也就读书2、3年的样子(退休从事竹编的老人也有,但很少)。我们当地有一位竹艺传承人,读书到小学二年级,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鞋,冬天光着脚丫上学太冷,熬不住最终辍学回家开始学做竹编。当年和他一个班的同学现在几乎都有工作,当年没熬住,觉得挺后悔的,师傅经常和我说,他这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了解了不少的手工竹编艺人师傅,都是因为种种原因读书不多的一群人,这辈子都没能在读书知识“学霸”方面扬眉吐气,因为现实,他们大多的人物角色是在手工匠人和农民间相互切换,忙于农村的农耕,又执手于竹编的编织,大半辈子也就在这种更重复更替中度过。没有精力和文化能力去描述手工竹编价值提升所需的资料和文化赋予。 3、年龄结构 现有竹编艺人的年龄以老年人为主,他们很多是以竹编编织为职业,对于自己擅长的竹器有着丰富的实操经验,但是因为年纪问题,不管是在编织速度上和编织精力上都已经大打折扣,自然在竹编创新,编织资源综合,编织成品销售模式改变已经有心无力,或者是压根不会去想。 现有手工竹编编织艺人年龄结构已经很凸现手工竹编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很多手艺面临失传,绝迹。手艺活下去和生存都面临巨大挑战,对于提升价值就有些遥远啦。现实手工竹器市场的不景气,艺人精力和意识的不足,靠竹艺人们自身来提升竹器价值,确实有点太为难手艺人师傅们了。 4、“交货”方式 因为长时间所处编织端,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是花在编织本身上,如何编,如何快,如何好,是手工竹编艺人的长项,术业有专攻,编织,他们是专业的。因为每个编织区过去很多年的交易流通方式都是集市批发,很少有竹编师傅自己零售的。形成一种编织“交货”的惯例,长时间的遵循,导致竹编艺人是没有终端客户资源。竹编艺人师傅自己想要跳过中间环节,太难啦!专职编织竹编艺人主要是要靠竹编维持基本生计,所以编织产品都是需要换成现金,自然没时间去慢慢的零售。尽管手工竹编的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但总体而言编织端是被动的。会受到季节变化导致的淡旺季,同样编织产品价格差距很大。 5、编织方式 现在绝大多数竹编产区的生产编织单位依然是家庭式生产,年迈老竹艺人多为两个人配合,各自负责对应的部分,也有独自一人制作的,年轻一些的竹艺人主要也是靠夫妻两人编织,孩子们有时间打打下手。绝大多数这种生产单位是完成一个竹器成型的全部工序,因为工序太多,生产编织速度自然不会快。 ![]() 这种编织生产方式按劳所得,虽然积极性高,但总也是抵不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工序制作产生的疲劳,不仅是在生产速度上无法有明显的改善,还在思维层面产生懈怠,不再想其他的,怕太麻烦,只是简单的想做一个得一个(收入)。自然不会主动去思考手工竹编价值提升事宜,而更多是根据长期以往得到的经验,报酬多一点,质量好一些,报酬少一点,质量次一点,在质量和数量,收入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 竹编艺人之间有技术堡垒防护,也是竞争关系,不会进行大范围的技术交流,所以不同竹艺人编织的竹器质量层次明显,很多竹艺人找到自己的质量排名就不怎么调整,多年不变。不想惹麻烦也不想被人领导,所以,靠竹艺人师傅组织大的生产机构,相互不买账导致很难组织艺人们形成统一,规模,标准的编织生产,没有这些作为前提,要想提升一款或者一个地区的竹编竞争力,难度很大。 ![]() 6、种类结构 很多人可能看到过农村集市乡场场景,琳琅满目摆满一个不小的区域,以为是摆摊人自己编织的,其实很不然,他们绝大多数不是真正的编织艺人,或者只是其中某一款竹编竹器的编织人。每个竹艺人都有自己的编织风格,不管花样款式如何变化,风格却很难变。手工竹编是一个高度需要实践的一门手工技术,成型和优质有着很大大距离,一般在集市市场上能看出一款竹器有不少竹艺人做,但做的好的只会是少数几个艺人。 ![]() 每个竹艺人做一款或者一类,但绝大多数竹艺人的竹器只能是普通货,可见,要把一件竹器做到优质,并存那么容易,所以,一个竹编手艺人编织的成品注定是单调的。结构,款式,数量的单一,自然是在供给客户选择性上不足,也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 文章总结:在手工竹编编织速度的限制大前提下,只能逐步提升单个竹器价值(价格)来得到市场回报,这是一个需要多环节共同协做才能完成的,尽管竹编艺人本身对竹编的了解得天独厚,但存在上述6个方面的现实约束,在生产端靠艺人师傅们自己提升所编织的竹器价值,就相当困难啦,所谓术业有专攻,竹艺人专注编织,流通人需要建立品牌,研究市场变化,统一制作质量,多方携同,才能有望把竹器本身该有的价值呈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