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识 | 苍天般的阿拉善

 戈壁风神 2019-07-14

初识

苍天般的阿拉善

在这里,

牧歌长而草木深,

驼铃脆而瀚海宽;

在这里,

沙漠、戈壁、草原星罗棋布,

森林、绿洲、湖泊交相呼应。

这里就是阿拉善。

生机无限,活力充沛。

7月11日,左旗小分队的十名同学一同驱车前往阿拉善沙产业综合科研中心。在阿拉善沙产业展览馆内,叙述的是阿拉善代代相传的历史,展现的是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这里,是五彩斑斓的。

在展馆一层,我们通过资料介绍、实物模型、虚拟现实、赛车体验等全方面地了解了沙漠地区的地貌特征。风沙漫天的荒漠宛然在目。

地广人稀的阿拉善,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占三分之一,只有百分之六的土地适宜人们居住。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依沙而居的阿拉善人民,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资源,培植具有阿拉善特点的沙生植物,发展养殖业、旅游业、文创产业,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在生态脆弱的沙漠地区,肉苁蓉和锁阳的种植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撑。展馆中保存了几棵长达数米的肉苁蓉和锁阳,难以想象这是多么顽强的一种生命,能在沙漠中牢牢扎根,向阳而生

因其珍贵的药用价值,肉苁蓉又有“活黄金”之称。当下正日益蓬勃起来的肉苁蓉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同时,因培植肉苁蓉而大量种植的梭梭树可以实现防风固沙,而因其给当地牧民带来可观的收入,也能提高他们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使得当地经济、生态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之中。

游牧民一向把天、地、物视为大自然的有机构成,有着对其质朴而高尚的泛伦理主义情怀。他们为维护草场而“游”,为爱护牲畜而“牧”,为保护生态而“卫”,虔诚地保护着脚下这片土地。

而这简单的游牧生活中,也孕育出许多经济。如内蒙古最富强的鄂尔多斯,正用羊绒衫“温暖”着世界;具有牛奶三十倍营养价值的驼奶,也是十分珍贵的农产品。

它们如同荒漠草原中的一株株嫩芽,将以顽强的生命力染绿这片土地,带来蓬勃生机。

亲手触摸柔软的细沙,抓起一捧,在胶硬板上徐徐洒下,层次明暗鲜明的图形便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来。不禁感叹原来荒漠中随处可见的沙竟有这般灵动的表现力,在手中的触感也意外的细腻柔滑。

队里一位同学用细沙认真地写下NUAA四个字母,专注的神情俨然一副艺术家模样。一幅最简单却充满温情的沙画便投影在了大屏幕上。

展馆二层的文创展区,还有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沙画、瓷画、胡杨手串…… 这些文创产品携带着绿化阿拉善的赤诚之心走出沙漠,将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以经济效益反哺生态建设,阿拉善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找到了一条“人沙和谐”的发展道路。

在二楼的展厅,我们观看了阿拉善沙产业的详细解说视频。

时代浪潮 发展机遇

地处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有着日益突出的区位优势和重要地位。新时期的阿拉善,已成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的重要国际大通道。

因地制宜 绘制蓝图

阿拉善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着特色沙产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及中科院技术、人才,以高科技为支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把阿拉善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迎接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

沙漠经济的发展与治沙事业的坚持相辅相成,

他们都离不开前人的潜心付出,

更需要新一代人才、科学、技术的支持,

愿你也有一颗关注沙漠的心,

愿有一天,沙漠终成绿洲。

有幸相识,苍天般的阿拉善!

文字 | 绿色驼铃左旗分队  王思齐

图片 | 绿色驼铃左旗分队  万泽宇

编辑 | 绿色驼铃左旗分队  乔明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