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肝肾阴虚(伴有高血压) 除心胸闷痛外,出现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筋脉掣动、肌颤、舌绛少津、脉弦细或弦滑(中风先兆者)。始由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风内动,心营被耗,络脉失养。治当养阴、潜阳、熄风,常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50g、全蝎75g、石决明25g、杜仲25g、怀牛膝25g、寄生25g、益母草30g、山栀10g、黄芩10g、夏枯草25g、夜交藤25g、茯苓15g。 方义:方内天麻、钩藤、石决明、全蝎潜阳熄风以去眩晕;杜仲、牛膝、寄生、益母草补肝肾、强筋骨,意在降压;山栀、黄芩、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具有降压作用;夜交藤、茯苓安神治不寐。 (三)阴阳两虚(脑肾动脉硬化症) 除心胸闷痛外,常见头重耳鸣、少神嗜睡(脑动脉硬化)、腰膝无力、足跟痛、夜尿频多(肾动脉硬化)、脉沉细或结代。心脉病久则阴精耗损,髓海不足,摄纳无力(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治当补肾阴、益精气。常以首乌延寿丹化裁。处方:何首乌15g、熟地25g、枸杞25g、山萸肉15g补骨脂10g、菟丝子15g、狗脊15g、怀牛膝25g、覆盆子10g、巴戟天15g、五味子7.5g、菖蒲15g、莲心10g。全方补肾阴、填精气、益肝肾、强腰膝、养心气、提精神,可使精充气足、神旺脑髓、耳聪目明矣。 (四)心肾阳衰(常见心衰合并休克) 除心胸闷痛外,出现心慌,呼吸困难,冷汗出,形寒肢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此乃心阳衰于上,肾阳衰于下,心力衰竭,阳气欲脱之征。治当中西医结合,急救回阳,扶正防脱。处方:红参10-25g,附子10g,、桂枝10g、甘草10g、黄芪50g、五味子10g、白芍15g、生姜10片、大枣10枚。 方义: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参、附、桂温阳益气,伸发阳气,以逐寒邪;甘草甘温以缓参附之热;黄芪补气为长,善补胸中大气,使正气复、阳气回;五味子、白芍酸以收敛心气营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肾阳振,心阳复,寒邪去,阳气外达,手足温而脉复。 一、实证 常见两个证候。多因劳累、饱餐、情绪因素而诱发。 (一)痰浊痹阻心阳(胸痹证) 症见胸闷窒塞感,阵发心胸隐痛,舌淡体胖,苔薄有齿痕,大便多稀溏,脉弦滑或结代(高脂血症)。病始于脾肾阳虚,浊脂内生,上犯心胸,心阳痹阻。治当温阳、行气、开痹。处方:瓜蒌50g、薤白20g、半夏15g、桂枝10g、菖蒲15g、陈皮15g、香附25g、葛根30g。方内瓜蒌涤痰散结;薤白行气通阳,开胸膈闭塞之气;半夏祛痰开瘀;桂枝温通心阳;菖蒲辛温开心气;陈皮、香附祛痰湿、理气滞而止痛;加葛根意在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冠脉,对心电图ST段异常可改善恢复。 (二)血瘀痹阻心脉(厥心痛) 症见心胸刺痛,痛挈肩臂,心悸憋气,舌质暗绛,边有瘀斑,脉迟涩或结代。此系气滞血瘀,痹阻络脉,心气不通。常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而取效。四物养血、桃红化瘀通络;枳壳,柴胡理气滞;桔梗、牛膝一升一降,使气机和畅;加丹参有助活血化瘀、利心脉、行瘀滞,意在扩冠、降低血牯度;伍用三七粉5g(汤药调服)通络止痛,以助化瘀之力。 本病内因之虚是发病之本。“胸痹总因阳虚,故阴邪乘之。”治疗原则:当心绞痛发作,采取祛邪安正之法,通阳降浊、行气化瘀,重在祛邪;症状改善后当审因论治,采取协调阴阳、调和气血为主,重在扶正。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舌质的变化对诊断有实际意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瘀点,多为气滞血瘀,痹阻心脉;舌质淡润、舌体胖大,苔薄或腻,多为气虚痰浊痹阻心阳。痰浊、浊脂是病理产物。《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浊系指饮食物之稠厚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血脂。痰由阳虚而生,浊脂由痰所化。凡是积留于体内的各类脂质,积留在血脉中均可形成痰浊或瘀血,这种脂类代谢功能主要依赖于脾的运化(消化系统)。如果饮食不节,损伤脾阳,无力运化(代谢障碍)则产生痰浊。痰浊具有粘稠涩滞沉着的持点,并随着气之升降循行血脉中,周流不息。一旦血行不畅,必气虚则血滞,或气滞则血瘀,使痰浊和瘀血常相互胶结为病。因其痹阻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如痹阻在胸则气塞,在心则动悸,在脑则头胀眩晕,在脉络则肢麻肌颤,在血则疼痛……。所以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的痰浊和瘀血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查老根据几十年临床经验将冠心病之发病机理及辨证论治经验进行了简要明了的归纳总结(见附图表)。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查玉明卷》中国中医药2001版p34-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