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几度春秋,何苦痴于去留?

 369蓝田书院 2019-07-14

一年又一年,从春移到秋。一年一春秋,人生有几度?听来是否有些许悲怆之感?近日戊戌年立秋又至,一年又过大半,竟是在懵懵懂懂之间,也在这浑浑噩噩之时,一切都已成往事。时间啊,偷走了我们的过去,模糊了我们的未来,它乃是世间第一等无情杀手!

今日,不再做惆怅悱恻之慨叹,仅以今古三篇小文,与诸位微友说春思道秋愁。三文分别为今人决明子之《清明节》、宋人欧阳修之《秋声赋》及唐人刘禹锡之《秋声赋》古今归一处,无外春与秋,人生本如梦,何意去与留?

▲清人恽寿平《湖山春暖图》

 一、决明子《清明节》

这是一篇关于清明的小文,概写于2017年清明节前后。与君分享:

清明大过年,因为人不能忘了本根;往来成古今,所以人不能没有归处。

清明较之于春节、元宵,并未褪色几许,老一辈人坚持,新一代人传承,特别是70后80后,“清明大过年”的观念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清明节对于祭祀而言,其重要性远超过年。

清明的意义在于“认祖归宗、认清自我”,虽然各地清明节仪式存在差异,但“故土”“故乡”“故人”的情节一致。

清明节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缕乡愁,其本质在于“返乡”和“反思”,不同于春节元宵的喜庆、团圆和狂欢,它更多是情感上的“内敛”和“静默”,更侧重个体内心的“归属”和“静思”,是对祖先故人的思念,对今人今生的思考,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它是极为重要的“血脉纽带”、“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

用孝心祭扫先人,用诚心礼待族人,用理性关照人生,清明是重温个人历史,重拾美好回忆,重振生活信心的过程;是维系亲情、友情、爱情、乡土情的重要途径。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民之大事,在祀在嗣。清明的核心是“人”,清明的主角也是“人”。清明让人更有了“回家”的感觉,让人更加理解“传承”的意义。

这是一场今人与古人的对话,这是一次人与神的走心交流,从介子推剜肉救重耳,晋文公火烧绵山开始,千百年来,它的载体或媒介都是人,人让清明有了生命力,让一切更具人情味,而清明让人回归自我,回到原点,让心接受洗涤,清明是人的灵魂去污师,人是清明的忠实践行者。

常听年轻人说,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但父母们常说,忘了祖先哪儿都不是家。

老人盼望有儿孙,年轻人离乡前,老人叮嘱要早生娃,年轻人回来时,老人双手接过怀中娃,这是香火,这是传递,更是清明赋予这个民族的不竭动力,从老人到新人,从上一代到下一代,让记忆延续,让情感流传。

清明是一场“归根”和“归心”的旅程,不忘本根,不忘初心,这或许是对清明节最好的诠释。

不会感动,你就不懂感恩,更不懂什么是人情和人生。

清明是将人从“喧嚣”流放到“孤寂”的过程,在喧嚣中,你反应迟钝,感觉麻木,对于周边的人事,你缺乏关注的热情,利欲的引诱,令你心散;烟火的绚烂,使你花眼;丽人的妙曼,让你走神……你灵魂出窍,失去了感动人和被感动的能力。

在孤寂中,你独处反思,在欸乃一声山水绿中,召唤灵魂归来,在此情可待成追忆中,收拢走样的心,在繁华落尽见真淳中收回空洞的双眸,让感动更频繁一下,让眼泪更自然一些,让思想更纯粹一些,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清明让人可以看清过去的自己,不会迷失于未来。清明不仅仅是一种节日,更是一种精神传承,自老至幼,无缝传递,全面继承,让新一代人老老实实地记住“我从何处来”,明明白白地知道“我往何处去”,更真真切切地晓得“我将归何处”。

清明是另一个世界,有别于待久了的都市。喧嚣的都市,久居的樊笼, 迟早会成为我们厌倦生活、摆脱自我的借口,与其如此,尚不如放下手中一切,走进清明,让灵魂歇歇。

清明,不走形式,只走心。

▲元人赵孟頫《秋声赋》书法卷轴

 二、欧阳子《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清人董邦达《平湖秋月·西湖八景》

 三、刘禹锡《秋声赋》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莫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堕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合,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么麽。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编者按:本文系综合整理所得。版权归权利人所有,本号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号联系,本号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