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杖意之五千年之谜

 你我入画 2019-07-14

距今6000年前始至5000年终

在东亚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区域范围存在着一个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

已故考古大师苏秉琦先生认为:

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

是中国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决非单一的农耕,而是以农耕为主,

农牧渔猎结合的经济类型和多样的文化内涵所促成。

文化影响首先是红山文化分布区的“诸文化”的相互影响;

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相互影响的。”

红山文化在距今5000年时衰落,

其稍后的哈民文化,小河沿文化,南宝文化等又有交叉传承。

红山文化处于母系社会的鼎盛期,

在后期开始进入父系社会,

这个论断也是毋庸置疑,

如半拉山考古发现的无头男性墓主人陪葬有象征军权的戉权杖等证据大量存在红山文化因何衰落又走向何方呢?

前文曾论述过玉石工具武器形权杖首的出现是社会迈向父系的重要标志,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

那斯台遗址曾出土过三枚权杖首类器物(红山文化晚期),

据此,是否可以大胆推断,

红山文化的衰落是母系走向父系的必然结果?

母系与父系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过多论述,

当一个社会群体从母系迈向父系时,

其原有的架构,文化基础都会被打破,

这也是必然的!

这是红山文化衰落的内因。

是否有外因存在?

学术界有不少论述,

比如自然气候变化说等。

“红山文化是东亚典型的定居农业文化,不太可能孕育游牧文化。

由于气候和环境变迁等导致红山文化的衰落为游牧文化的东进提供了机会。”

摘自:易华的红山文化定居农业生活方式——兼论游牧生活方式的起源

从易华先生的论述中,

可以看到他认为衰落的内因主要是气候和环境的变化,

并指出游牧文化也是借此东进(东亚是否具有本土游牧文化另论)。

让我们以类球形权杖首这个游牧文化的典型标志物进行简单的推演:

距今5000年(下限)宁家庄彩陶权杖首,

那斯台遗址玉石权杖首(下限5000年),

可以看到,在距今5000多年前,

游牧文化已开始在欧亚大草原的东段驰骋。

这里不对游牧文化的来源进行探讨,

只客观的以物证的方式来推断红山文化的衰落诱因。

当一种以农耕为主的定居文化社会开始从母系走向父系,

而同时又受到另一种重要文化(游牧)的强烈冲击,

这个社会体系将会被破坏甚至重组是必然的结果,

这或许就是红山文化衰落的真正原因。

游牧与农耕之间的碰撞交融,

始于五千年,

成为东亚这块大地上的文明主旋律并一直延续至明清。

红山文化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或许不应该用“衰落”这个词来定义之,

她并没有消失,

更没有衰落。

5000年前,

红山先人创造的文明开始重组,

同时,也为后续文明注入基因,

这就是红山文化存在过的最为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