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二战期间,欧洲大陆上约有200万被称为“自由军团”的部队,帮助纳粹德国开辟战场、稳固占领区域,甚至进行最后的德国本土防御。 这些部队来自于欧洲不同的国家,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也各自带有不同的目的,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他们都是自愿加入自由军团的。所以这些部队,也被称为“志愿军团”,隶属于党卫军管理。 瓦尔隆自由军团士兵 纳粹创建自由军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德国国防军的军官们,大多受传统普鲁士军官的影响,对希特勒的冒险主义和挑起战争的行为非常抵触。这就使得希特勒和陆军军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互相之间都极为的不信任,而且时常会有争执和摩擦。 出于希特勒的个人目的,为了维护绝对的权威和稳定,加强党卫军和空军的实力,就成了战争之外的重中之重。而当时的兵源征募,又受到国防军的限制,使得党卫军很难招到足够的人员。所以在占领区进行武装扩编,就成了党卫军最好的途径。 其次,创建自由军团,也是纳粹出于服务战争的目的。面对广袤的战场和战后的维稳,在占领区进行作战人员征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模式。既可以弥补兵源不足,又不用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成本,战后对其解散的时候也不用负太多责任,简直就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荷兰自由军团士兵 出于这样的原因,1939年波兰战役结束之后,党卫军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在占领区及附属国发起了组建“自由军团”运动。占领区的政府和人民也出于种种目的,对自由军团的组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鼓励。 仅截止到1942年,党卫军就在西北欧组建了挪威、佛兰德、尼德兰、丹麦、芬兰、法兰西、瓦隆人、克罗地亚、西班牙等9支自由军团。 后来随着战事的继续发展,党卫军又在巴尔干、波罗的海、北非和苏联等地,组建了多支自由军团。从1939年到纳粹战败时,其自由军团的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200万,仅在东线跟苏联作战的就超过了100万。 党卫队巴德特尔茨军官学校 自由军团组建完成后,会有党卫军统一进行军事训练,然后投入战场协同国防军作战,或调派到德占区与游击队作战。其中优秀的军官还会被抽调到,党卫队巴德特尔茨军官学校进行培训。军官学校不仅给他们提供完整的军事训练和战场研习,还提供丰富的运动、文化和教育。 自由军团的士兵们,穿着德军制服,使用者德制武器,跟德军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虽然有些自由军团表现的不堪一击,有些甚至还会战场倒戈,但是大部分自由军团表现的相当彪悍。 受训的自由军团军官 在整个战争中,很多战役都是由自由军团独立完成的,给苏军和盟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自由军团的大多数人在战斗中丧生,而战争结束后,投降的士兵则被苏军集体处决或送入苦役营。而有幸活着回到自己国家的人,下场也相当凄惨。 党卫军在组建自由军团时,大部分都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的支持,无论是出于自保或想要分得到某些利益,它们的士兵都在战场上旅行了义务。但是德国战败之后,它们又急于跟纳粹撇清关系,将回国的士兵以“通敌”、“叛国”、“唯利是图”、“精神病患者”等进行处决或投入监狱。 当然,自由军团为非正义一方战斗,最终的覆灭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亲德政府的牺牲品,就显得有点悲哀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闪电战》、《第三帝国简史》、《武装党卫军:它的师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