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官方账号~1小时前 【欢迎关注中科院之声公众号(ID:zkyzswx)或微博@中科院之声,看科学界的大事儿】 新生儿Fc受体(FcRn):传递来自妈妈的保护 在越来越重视母乳喂养的今天,“母源抗体”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些来自母体的免疫因子,是妈妈给予新生宝宝的,对抗细菌病毒的初始“武器”。母源抗体一方面在胎儿时期通过胎盘运送给胎儿,另一方面在宝宝出生之后,通过母乳来传递。 行使这些重要传递功能的受体分子,叫做新生儿Fc受体(human neonatal Fc receptor, FcRn)。这个受体在胎盘合胞体滋养层细胞和肠道,血管等上皮细胞中均高表达,可以从母体通过胎盘向胎儿转运具有保护性的抗体,并且可以帮助新生儿从肠道吸收母乳中的抗体。 在成人体内,FcRn也可以介导抗体“回收”,维持血液循环高水平的抗体浓度, 保持动态平衡等。现在的很多抗体类药物在设计时,也会通过使用与FcRn亲和力高的Fc序列来延长抗体的半衰期,提高抗体作用。可以看出,FcRn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免疫因子,尤其对胎儿和婴幼儿的免疫不可或缺。 但是,在最近的研究中却发现,这种免疫因子可以被B族肠道病毒“绑架”,作为其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性受体。 FcRn将母源抗体传递给胎儿(图片来源:Roopenian, D.C., and Akilesh, S. 2007. Nat. Rev. Immunol. 7, 715–725.) 肠道病毒感染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 肠道病毒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从上一代谈之色变的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到现下让孩子家长提心吊胆的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等,都是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肠道病毒虽然感染部位在肠道,但发病部位却可以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甚至于中枢神经系统。 肠道病毒感染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图片来自网络) B族肠道病毒包括埃可病毒(Echovirus)、柯萨奇病毒B等,可导致新生儿和青少年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疾病,部分病例留有严重后遗症,严重时可致命。B族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与感染或携带B族肠道病毒的患者进行密切生活性接触,共用饮食等均可导致肠道疾病的感染。 B族肠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儿童感染性疾病病因之一,多数为隐性感染或轻症,但亦可导致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除此之外,B族肠道病毒感染还可导致急性驰缓性瘫痪(AFP)、非特异性皮疹、肝炎、肺炎、凝血障碍和手足口等疾病。近日报道的某医院的严重医疗事故,就是由肠道病毒(埃可病毒11型)导致的医院感染事件,造成了5例患有新生儿肺炎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死亡。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埃可等B族肠道病毒长期以来是很大一部分儿童脑炎,脑膜炎病例的致病病原。 受体发现和机制阐明,为药物疫苗研发提供基础 此前,埃可病毒等大多数B族肠道病毒,决定其感染细胞的关键受体尚未发现和报道,致病机制及跨越血脑屏障机制尚不清楚。导致这些病毒没有特异性药物,没有疫苗,没有用于药物疫苗研发的动物模型。 近期,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课题组等研究团队发现,人类新生儿Fc受体(FcRn)是多个B族肠道病毒的通用脱衣壳受体。在细胞的内吞体中,病毒可以利用内吞体膜上的FcRn,打开自己的衣壳。FcRn像一把钥匙一样,插入病毒衣壳蛋白形成的一个凹槽里,病毒衣壳变的不稳定,将遗传物质释放到细胞内,从而起始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的表达。研究还通过病毒与受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系统的解析了肠道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 发现FcRn是病毒的关键受体,并解析作用机制,对于未来药物和疫苗的开发都非常重要。“受体”是病毒感染细胞的“门户”,同时也是药物设计的重要靶点。科研人员用近原子水平的电镜结构详细解析了受体与病毒的复合物,而这二者结合位点的三维结构的详细阐述,为未来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 埃可病毒等B族肠道病毒入侵机制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