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成都往事:水道的演变

 东方欲晓10 2019-07-14

元代的成都,两河基本已定型,与现在的城市水道规模相似,只是数量更多。在成都的城区不但有锦江,还有浣花溪,此又名为百花潭。金水河在“蜀府南门前”,解玉溪在“大慈寺南,源与锦江同”。明代天启《成都府志》曰:成都县已有河堰一百二十一座。可见此时的成都水系发达到何种程度,不亚于今天的威尼斯吧。

在忽必烈时代,意大利人马克·波罗曾游历四川,后来在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录下了当时成都府的样貌那是一座大城市,而锦江是一条大江。他在游记里写道:

有许多大川深河发源于远处的高山上,河流从不同方向围绕并穿过这座城市,供给该城所需的水。这些河流有些宽达半英里,有些宽两百步,而且都很深。城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其中的一条大河,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的,装饰着红色的图案,上面还铺着瓦片。整个桥面上有许多别致的小屋和铺子,买卖众多的商品,其中有一个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的居所。所有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缴纳一种通行税,据说大汗每天仅从这座桥上的收入就有一百金币。

这些河和城外的各支流汇合成一条大河,叫作长江。此江的水道在东流入海之前,约有一百日的路程。在这条江的两旁和邻近的地方有许多市镇与要塞。江中的船舶川流不息,运载着大批的商品,来往于这些城市。省中居民是偶像崇拜者。离开这里后,一半沿着平原,一半穿过多个峡谷,走五日,可以看见许多上等的住宅、城堡和小市镇,居民以农业维持生活。城市中有各种制造业,特别是能织出美丽的布匹、绉纱及薄绸。这个地方和前面说过的各地区一样,是虎、熊及其他野兽聚集之所。到了第五日晚上,就到达了西藏的荒原。

根据这篇游记里所描述的景象,不少学者认为这里所描述的是元代初期的锦江和万里桥的状况。有关史料记载,万里桥是成都最大的桥,是一种廊桥结构,气势非凡,锦江的河面在当时也是以此处为最宽。这是因桥的北岸有南市,而桥的西边有西市和锦市。同时万里桥也是城里城外连接的必经之道。唐代的白敏中开金水河,打造了贯穿成都南城的水道。这金水河乃是以西城磨底河为源头,流至合江亭汇合。在宋代金水河上有八桥,由宋至明末,成都经过两次战乱,元气未能恢复,因之河道也并没有得以及时的治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金水河中各桥及未经注明的金花的和三桥,也只有十座桥,到了乾嘉以后,金水河上的桥就逐渐增加到了二十多座。

考察成都旧志的记载,成都这些桥也颇反映了成都人的生活场景和建筑水准。如青石桥,古名龟化桥,民国《华阳县志·津梁》载:“有石桥,治东南三里青石桥,(跨)金水河。石材,平式,一洞。清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重修,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改建。旧称龟化桥,原有覆盖,改修时拆卸,如今形。”在其下游又有太平桥,其式样与青石桥相仿佛。其修建在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年),再其下为一洞桥,其式样依然是“石材,平式,一洞”,这就是金水河上的桥梁通常建造式样,偶有板桥或拱背桥,但数量总体是有限的。只是有的是交通要道,就可能加盖覆屋,是可遮风避雨的。

金水河的流变也反映了水道受战争的影响颇巨。明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年),刘侃到成都来当知府,他所看到的金水河虽然是从西北到东南,但其规模只剩下一条线。这时的金水河的河槽里堆满了泥沙,河深只有一尺多一点。每到雨季,大街小巷的雨水都流到河里来,于是,河水横流满街,不管是民宅,还是园林,都是泥泞一片,这还是古蜀时才有的景象了。

此后,谭纶担任四川巡抚来到成都,在他的号召下,成都人开始疏通金水河,河槽比原来增加了三尺多宽、一尺多深经过治理的金水河在后来还能通行小船,成为城区一条别致的交通线。

在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成都知府项诚继续整修金水河,使金水河成为成都的生命河。此时的金水河流贯全城。河床全部加深加宽,并在原来西御河中段开凿新河,新河沿顺河街、小河街直通贡院外环抱皇城的御河。不仅如此,他还在西门水关处,建了闸门,以防洪水,在东门外的东关处,也建了闸门,以备在枯水时蓄水。并规定东闸门按时开启关闭,使货船分次进入,直达满城东面的半边桥及贡院御河上的各桥。于是,这沿河的两岸商业繁盛,是城里的商业中心。金水河在此除了交通运输外,也还有防火、泄洪和防病的作用。在这一段的金水河两岸,草房为多瓦房也多是用竹木建造的,而金水河常年有水,足以可以防备火患。可以说,时的金水河让成都人的生活更为便捷。

傅崇矩在《成都通览》里记录了成都的河流、堤堰、池塘、桥梁,还是有着上百处,显示出此时的成都水道依然发达,这也是成都之所以能够长久繁荣的缘故吧。

陶亮生先生《成都街名琐记》里说:“成都以桥名命街名的街有四五十条,再加上与水系有关联的街名,约七八十条之多。”这样的街巷不妨举例二,比如九龙巷。城内陆下排水渠道,从沟头巷出去,便分为九支,号称九龙,其上面的巷道,就叫九龙巷。沟头巷呢?乃修明皇城时,高垫地基,隆然居于中心,每岁大雨,流水四溢,有明渠暗道宣泄出城,这才避免城里出现洪涝之灾。当然,一旦年久失修,就会出现洪涝。

再就是御河。其最初也是修皇城时,在其周围,挖土筑城,疏导河沟,外通金河,内连摩诃池,河面甚宽。建造皇城时,可运木料砖瓦,王府建成,内廷生活所需,可由船运入。昔时御河之上有桥十座,各有美称,后来因水道淤塞,御河也就逐渐消失,河上的桥梁也就不存。

不过,成都水道的变化以一九四九年之后最大。一九五三年,由于成渝、宝成铁路的修通,影响着成都的水运行业府河和南河上来往的船只逐渐减少。到一九五八年时,府河上还有个别船只载运木材水泥,但府河已断航。一九六二年之后,府河和南河城区段全部断航。城区的房屋持续增加,使水道的占有减少,河边逐年变成陆地。值得一说的是,一九五八年,成都古城墙被铲除,一九六九年,金河(即金水河)被改建成地下防空洞,一九七六年改作地下商场,金水河消失了,只保留着金河路。这不能不说是成都发展史上最遗憾的事。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有补充的可以给小编留言!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