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国画、书法没有这一点,真的没戏

 光之殉道者 2019-07-14

“师承前辈,真传为贵。”李可染在晚年对自己的艺术总结中,此言为最重要的画论之一,道出了学习和继承绘画艺术的真谛。学国画、书法没有这一点,真的没戏!

1946年,李可染应徐悲鸿邀请,北上任北平国立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又经徐悲鸿引荐,得识国画大师齐白石。第二年,可染先生执弟子礼,正式拜齐白石为师,时年40岁。在北平,可染先生同时还拜黄宾虹先生为师。可染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齐、黄两位国画大师的得意门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当时身在南方的可染先生同时接到了南北两大艺术院校的聘书,考虑到北京有齐、黄两位艺术大师,以及文化古都和故宫藏画的吸引;二、自身艺术造诣已具深厚功力,且独具风貌,故两位大师一见便喜欢的不得了;三、得益于徐悲鸿的引荐,才使得齐、李很快相见。其利有三,何乐不为。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可染先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潜质,足以引起两位艺术大师的关注,已是求弟若渴。可见,这也是艺术史上的必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可染人生。

齐白石与李可染师徒合影(黄永玉拍摄)

李可染的艺术之路,对传统中国画的学习与继承,以及对现代水墨艺术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都投以最大的认真态度。他对学习艺术的态度是极其宽广和包容的,他即强调向已经取得成就的前人学习,也强调向比自己画的差的人学习。可染先生说:也许画的差是因为技法没有达到,但可能创意很好,构图不错,可以学习里面不错的东西,加以改造,成为自己的东西。他还强调向民间的手艺人学习。他的包容和没有偏见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

李可染先生和夫人邹佩珠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班部分学生合影 1962年

有一次,我问恩师李小可先生,怎样研究可染先生的艺术的问题时,他说要先从可染先生的生平了解,重点研究他的学习态度。我说,我们对可染先生的了解和研究总觉得很少。小可先生说,可染先生的艺术很深邃,我们今天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小可先生也多次强调要向民间手艺人那样,学习千锤百炼的精神与功力,向跨界学习,比如音乐、戏曲、杂技,甚至是体育竞技等。

李可染是个苦学派,但他总是很谦虚地说自己读书不多,学习不够,头发白了,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小学生。可染先生有两门印章“七十始知己无知”和“白发学童”,对于学习艺术来说虽是谦词,但恰恰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哪能有知足的时候。

李可染说:“学习中国画的传统,贵在直接传授,所谓得其‘真传’”。同时他还强调不可忽视间接传授,包括看原作、读原著、听他人讲历代画家的作品和创作经验等。有机会见一些有成就的大师,看他们作画,亲聆指教。可染先生跟随白石老人,亲近聆听教诲,最亲密最深入地学习齐家笔墨功力,一学就是十年之久。可染先生说跟白石老师学习十年就学一个“慢”字,之前他画画用笔潇洒自由,很快就能完成一幅作品,为了追求和改造自己的艺术,能够具有更博大精深的造诣,他深刻体会白石老师的用笔之慢功。其实这一个“慢”字包含了很多艺术上的道理。齐白石最初看到李可染的画作时说他是在用草书画,而自己还在用楷书画,可染先生开始以为老师是在夸自己,后来突然领悟到,老师是在说自己画的太快。后来,可染先生便决然苦练,让自己慢下来。我们通过纪录片可以看到,后来的可染先生作画,面对画面气定神闲,慢慢构思,不慌不忙,下笔、行笔缓慢稳重,带着胸有成竹的自信。如同京剧演员在戏台上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稳如泰山。如果没有背后几十年的苦练,哪有这般体现实力的自信,这就是真传的获益。

齐白石书画作品

黄宾虹山水作品

可染先生在黄宾虹老师那里也是深得艺术的精髓,通过学习“积墨法”和对艺术的鉴赏力,成就了自己浑厚雄伟的艺术境界。1954年的夏天,李可染从北方来到杭州,在杭的六七天里,他天天都去恩师家探望黄宾虹先生并求教画艺。黄宾虹因弟子远来看望,自然是特别高兴。当时黄宾虹已是九十高龄,他的眼睛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双目近乎失明,但他还是手不停笔,坚持作画。某一天,李可染见黄宾虹先生竟然一口气钩了好几张山水画稿。黄宾虹一生坚持磨练,百折不屈,令李可染敬佩不已:“前辈老师用工之勤苦,非我等后辈可及。”这种苦修的精神对李可染影响很大。在这几天里,黄宾虹每天都送李可染一幅山水,以为观摩。有一次黄宾虹邀李可染去看他的藏画,他说:“专摹一家,不可与论画;专好一家,不可与论鉴画。”可染先生听言,获益匪浅。可染先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苦修的精神,最终成就了开山立派的“李家山水”艺术。齐、黄两位大师也为成就这样一位独立门派的艺术大师,深感荣光。师生之间,不仅传递了艺术的真谛,更为这种特殊而又传统的传承方式,延续了情感和艺术的生命力。可染先生虽然已经取得了博大而独具格调的艺术成就,但始终对白石老人倍加崇敬,他说:“他的画笔力雄健,气势逼人,我们这一代人远不可及,白石老师在我眼前是一座艺术高山”。

齐白石画虾,连猫都馋的直流口水

李可染在追求艺术的一生中,除了对他影响最大的齐、黄两位老师以外,还有几位真传的老师对其人生和艺术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1920年,13岁的李可染拜钱食芝为师,从“四王”入手学习传统山水画,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力。1929 年,李可染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被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及法国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李可染从林风眠和克罗多那里学习西方艺术,虽然时间不是很久,但对后来的李可染又重新选择中国画的学习与研究,助力不少。比如素描、光影和新时代艺术的气息,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划时代的艺术面貌,这都是名师与前辈真传的能量。当然这些都是外因,决定艺术最终成就的内因,乃是李可染终生勤奋和苦修的结果,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的自己。李可染无论跟哪位老师学习,绝对不是照猫画虎地刻板学习,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老师身上各有所取的是最精华、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并且改造成为自己的艺术语言。李可染永远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他最大的进取精神就是“变”,不断努力地变革自己的艺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前,还在思考着“变”的问题。

我们通过李可染先生的师承脉络和学习途径,和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显而易见,他不仅仅是中国画艺术的一面时代旗帜,更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与智慧的结晶,中国李可染即世界李可染。

李可染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真传为贵”的传承精神,对后来人影响极深。李小可从父亲李可染先生那里完整而又突破性地继承了苦修精神,他每年都会用大量的时间游历国内外山川水河,对景写生。尤其是历经26年三十余次的藏地采风与写生磨砺,艰难地杀出一条具有自己独特艺术语言之路,带有浓厚震撼灵魂的艺术境界。小可先生在教学中,对学生更是毫无保留地身传亲授,“李家山水”的艺术精神在他这里继续得以传承。

李可染 《万山红遍》1964年

李小可山水作品

但是对于今天的艺术学习氛围来说,学习的态度似乎变得不那么单纯和精深了,总想走一些捷径,吃不得苦,这是很危险的现象。走艺术路,必须回归认真学习的态度上,苦练基本功,才有获得“真传”的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